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紅春聯2011:以廖益嘉對時間的認知及其與文化的關係來剖析大中華文化
分享 | 瀏覽數: 351

紅春聯2011:以廖益嘉對時間的認知及其與文化的關係來剖析大中華文化

Author: 廖子寧, 2018年05月29日 10時09分

評論的展演: 紅春聯、廖益嘉、攝影、當代藝術

時間與宇宙的關係在廖益嘉「紅春聯2011」系列中再次揭露。以安徽為起點,他企圖藉由中國傳統繪畫、建築和民俗來探索中華文化的基礎,並以攝影為媒介,嘗試打破以往的傳統創作表現。創作者認為文化是一連續線性的時間軸,由其中事件排序發展而形成;攝影則有能力囊括藝術家對時間軸和文化形成的觀點。廖益嘉認為數位後製能串起多段事件,並表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此一手法成為該系列創作模式的主軸,同時挑戰創作者對攝影本體的認知與熱情。

中西繪畫結構的不同揭示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顯著差異:前者強調主觀性,採用更浪漫的態度,它忽略時間、空間和物理元素的限制,形成散點透視;後者是科學和物理學興盛的西方,講求更多實驗專注在人眼感官與物體之間的關係而提出了線性透視法。藝術家淋漓盡致的技法以單一畫面紀錄當下,表現了攝影與身俱來的線性透視,但也揭露它的侷限——無法表現東方的散點透視——攝影其實是一個相對平面的繪畫模式。

因此,在第一個系列「紅春聯」中,藝術家在兩種透視法間精心處理作品,中國傳統繪畫創作模式與西方現代繪畫創作模式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影像結構:他將中國傳統繪畫作品或攤平的瓷器分層,然後置放在主圖像,使圖像呈現在觀者眼裡有多種透視。眼睛所看見的景物與攝影本體重疊擁有景深,而中國傳統繪畫作品,或攤平的瓷器成為浪漫的態度與歷史悠久的底蘊,透過數位暗房使文化意境能深遠傳達。

在「紅春聯」中,被掛起的春聯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的體現:將寫好的春聯掛在門前,期許在新的一年能帶來平安與興隆。來自中華文化的觀者由於承襲相似傳統,對這些熟悉圖像能產生共鳴而能連結到家人團聚、迎接春天、未來期許等意象。當藝術家行走在安徽這歷史悠久的城市街道上時受到啟發,街頭面貌呼應了他過往的文化記憶,然而此地與他台灣故鄉當今的城市面貌相比卻是截然不同的「異國」,藝術家感受到的是同樣的文化傳承卻以不同樣貌呈現。

廖益嘉的創作動機在於挑戰攝影本體,以數位暗房進行後製,創作出一個可以涵蓋多重視角的影像來對抗以往攝影單一視角的侷限性。但他不只關注探討攝影本體的侷限性,也對「時間」擁有極高的興趣與迷戀,於是他創作出如同《紅春聯-8》的作品,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此作品中得以單一畫面呈現。

主畫面的巷道不斷向遠方延伸的線性透視,代表用眼睛所能預見的未來;而左邊的散點透視(部分攤平的瓶身)則是過去文化的隱喻,融合後為藝術家認知的當下,更是「現今」的面貌。這張作品充分展現了藝術家對文化和時間的認知,以東方元素為基底並線性串起過去、當下、未來,讓固有認知只能表現瞬間的攝影有了表現歷史的能力。

安徽因建築風格別具特色而成為「紅春聯」核心創作地點,徽派建築重視風水與房子的坐向,坐北朝南、背後環山前有溪水,源於「四水歸堂」,具有吉祥之義。人們相信建築應順應大自然運行而建構,極佳風水位置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永續發展建築。此外,徽派建築的格局通常以中軸線做左右對稱,建材則著重使用三種雕刻材料:石材、磚頭與木材,並以精細的工藝著稱。

此類建材選擇形成淡雅且接近灰白色階的建築特性。此選擇概念同樣來自風水,風水中認為清雅的色調能夠驅邪並帶來好運,而白、灰、棕三種雕刻材料為上述的原始色彩,象徵徽州人對繁盛與興隆的期許。 廖益嘉曾於春季拜訪安徽,遍野的油菜花田圍繞著這些建築,詢問當地的人們,他發現原來這些花田並非偶然生長,而有更深藏的寓意:油菜花使土壤有更多的養份有助於當地農作物的繁盛,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明亮的黃色風景,以反襯徽派建築的冷色調,讓安徽擁有春天的氣象。

安徽人從風水延伸至深信人與自然終將合而為一,這些智慧深深植根於古城,隨著時間也成為特有的文化。受到這些元素以及隨著時間發展的智慧所啟發,廖益嘉創作了第二系列「春天的油菜花」。

另一系列「文化印記」靈感同樣取自徽派建築。此系列利用具體的元素代表抽象的概念,探討中華文化價值觀和傳統民間故事。他先從神龕的形象著手,力求傳達這些聖地在東方社會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很神聖的空間,祖先牌位被放置於此,而已故親人也能夠在此尋求祖先的靈性指導。除此之外,神龕裡也會掛上每一家所寫的「祖訓家規」,以凝聚家庭以及建立血脈傳承的核心價值。

然而在《文化印記-2》中,穿著雨衣且不耐煩的小孩坐在地上等待,而他周圍的人來來往往不停穿梭,隱喻這些理念隨著時間流逝漸漸消失。身為此系列結尾也同樣是「紅春聯2011」的結尾,藝術家深入各種愛情故事、文化民俗,並取材自杭州有名的表演、由張藝謀執導的音樂劇《印象・西湖》,創作了《文化印記-5》。

作品運鏡選擇安徽建築被侵蝕的牆面與木門做為攝影底圖,並結合《印象・西湖》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相識與別離的橋段進行創作。這是齣東方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一個中華文化耳熟能詳的悲劇愛情故事。根據傳說,這對年輕戀人因被禁止結為連理而自盡,在死後他們的靈魂變成一對美麗的蝴蝶,並在來世相聚。木門上老門閂的意象象徵將這對命運多舛的戀人最美的記憶鎖上與永久流傳;茂密的柳樹紀念著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西湖初次相遇的地方。

藉由探討中華文化脈絡、家庭傳統價值、風水影響建築進而延伸至傳統民俗,廖益嘉藉由影像後製,組建多重透視法來傳達流逝的時間,流逝的時間則成為孕育一個地區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時間仍持續地使創作者著迷,而其與中華文化的淵源則體現在此系列作品中。

(此原文為英文)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