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轉拾光易地戀
Author: 許家峰, 2018年07月13日 14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易地戀 Exchanging Views
身為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平心而論我並没多了解身處的地域環境。但我卻記得第一次獨自來鹽埕的目的是因金馬國際影展來到了早已消逝的萬壽星戲院。我一直以為與鹽埕的緣份僅止於那條愛河流域。然而在吳燦政《第三記憶》作品裡我聽見了一些記憶的線索,那一杯咖啡與一小塊的苦甜巧克力的香味以及流連在五福四路上酒吧裡那一聲聲Tequila Pop,那一幕幕喧洩的銀光是我的青春回憶啊!
保留、失傳與傳承
在吳燦政《第三記憶》的聲音處理上,個人覺得塞了太多東西,除了針對訪談時的聲軌有著明顯的劃分外,那灑滿一地的鈕扣到處流竄的張力遠過於海浪聲與配樂。聽著耳機裡那一段段的聲敍,弔詭畫廊的負責人翁榮輝敍述著他對鹽埕的疼惜他說沒落也許是另種歷史的保留;而另一位雅琪旗袍老師傅陶才法則一邊剪裁布料,踩著裁縫車講述著他的生命史,館方人員也跟我透露陶師傅並没有打算交棒傳承之意,他覺得除了是黃昏產業外,這行太過於辛苦了…。然而有趣的事另一位年輕藝術家許家禎在她的作品《媒合之術x需要碰觸》-藝術行為生產線裡,卻選擇古早的挽面技術藉由一條紗線絞進了彼此距離,藝術家藉由手中的香粉與話術引導參與者回憶曾經在臉上所發生過的傷痛,接著透過紗線在參與者的臉上返複地絞動著,還有那一來一往的對話似乎揭開了什麼、撫平了什麼,我則在旁默默的聆聽他們的交談,結束前在臉上噴上一層層絲瓜水後才算完成。問藝術家為何選擇挽面這樣的素材\媒介,她回答除了想傳承這即將成為的夕陽工業外,透過這樣行為的發生讓人與人間的距離縮小,同時藉由說與聽的過程,適當的情緒發洩與題材的搜集。面對歷史或產業的瞬息變化,渺小如我們都試圖盡己一份心力保留著曾經的美好。
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By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復刻歲月的踪跡
個人很喜歡一樓詹詠幀的《闕漏好朋友:路的皺紋》作品與三樓林家禾《日常物件》作品,前者運用翻模技術復印了當下的馬路狀態,那一片片水泥石塊,真實地紀錄著可能人為或自然的斑駁痕跡不僅刻出大小不一的漥洞裂痕還挾帶著一些不明的屑渣物體,它們一塊塊被安置在一個陳舊的櫃子裡像似提醒著曾經在這條條的道路上所積累的歷史軌跡;而後者那一座座未拆模簡易的展枱上,展示著由各種生活物件的鑲合而成的裝飾品,從原來的實用性轉變成失能的點綴品,一方面我們為這樣的創作感到驚艷,另一方面卻又感嘆它失去原有的功能,那來不及拆開的封模,如同一件件未發亮的作品,還没點亮前就等著下一波汰換的命運,只是展枱上是作品,那展枱下呢?個人仍覺得以氣味作為一個作品有其難掌控的成份,在莊惠琳《誰的青春夢,誰的發財夢》作品中觀眾藉由架上一瓶瓶試聞罐子,勾引\聯想與鹽埕有關的記憶,然而氣味無形,每個人的聯結卻各自成形,就好比小西門燉肉飯,小時候父母若帶我到此用餐時,我總一直喝著那一杯杯熱燙的柴魚湯,那種滋味令我難以忘懷,直到幾年前再光顧這店時,發現那柴魚湯汁似乎變了味,我分不清是他們的煮法選材變了還是我的味覺因年紀也隨著改變了。總之那一瓶瓶的試聞罐所帶出的氣味若遠似近地模糊了一些歲月的記憶。
蜿延而出的路徑
當然此展的作品甚多不及一一的介紹就各自精采不過這位俱文史工作者身份的策展人李怡志除了將展陳空間向外發展外,也結盟在地商家為一個個展示據點,如李珮瑜《請你吃土》作品安排在叁捌地方,大溝頂市場內的婁記饅頭老闆婁和生也是一名素人藝術家,利用假日非營業時段把店舖變成展間,展出他一件件的紙雕作品,還有三八秀場則是許家禎挽面的行為藝術發生地…等。個人覺得場館似乎鮮少在舉辦動態活動,近二個月的展期僅開幕當天有較規模的導覽以及僅一次性的崔綵珊《剪綵》行為表演,雖說後者有把行為轉譯成影像作品,但個人仍覺得十分可惜。總結,個人很喜歡這樣展覽的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