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環保藝術駐島計畫──馬祖東莒島「大浦plus+」*
Author: 吳礽喻, 2018年07月17日 14時48分
*大浦的進駐計劃是從2009開始,2011年「好多樣文化工作室」開始進駐規劃。「大浦plus+ 」則是2018的改版企劃,著重在聚落形象對外的轉化。(7/15工作人員補充)
如果能回顧這十年來所有的東莒島駐村創作一定很有趣,但僅就從網路上閱讀的資料判斷觀察,2009年一開始的傳統壁畫、雕塑、裝置,到這屆的轉變為更加的環保、「無形」、不留痕跡。駐村計畫在社群網路上的宣傳與包裝更是火力全開,發文的密集度高、介紹島上各種生活的艱辛與趣味。
三到五月為大海的學徒「阿發小姐」所帶領的魚路古道的踏訪導覽、在地食材烹飪而成的十全十美春酒謝宴,讓藝術品可食下肚。駐島期間持續書寫、造夢,並帶來了許多世界各地海上航行的夥伴一起來東莒生活、在港口以海漂物建造小筏。
四到六月為台北植物園專業園丁陳科廷與賴怡辰用google地圖創造了「標記那棵植物」計畫(tagthatplant.blogspot.com/),可以經由時間累積、跨越空間藩籬讓外地的人也能了解東莒的植物地景,為展覽規劃了「海岸、森林、軍事、田園」四條植物旅行路線。植物插畫是畫在月曆紙的背後,一丁點資源都不浪費。
與帶領工作坊運用當地植物、拾得物、用過的咖啡濾紙,拼奏成各有寓意的作品。耗費極大力氣重新整理舊屋成為展場,不用電力燈光,將作品妥善放置在弧形半月樓閣樓四周,溫潤地被自然光反射,反而更能讓雙眼適應作品與環境的關係。六月期間,好奇走訪的觀光客絡繹不絕。
「造島」走讀工作坊成果與展出
▍藝術生態?
帶著種種對「藝術生態」的疑問,希望到馬祖觀察這個看起來很不簡單、很在地、很環保的藝術駐村計畫。
從完全不知道島上生活狀態,以為一切原始的浪漫想像,到搭了船到抵達,發現以花崗岩大石塊堆砌的閩東式建築既典雅又氣派,以為這個藝術駐村計畫存在的條件,又像許多替代空間的生成……許多以荒廢的鐵道倉庫、閒置的軍事基地、被都更一半的眷村所改建成的藝術替代空間……經常發生種種營運上的問題,例如:入駐藝術家與執行團隊被當做全能的雜工,被要求修房子、整理美化環境、做社區營造、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具有親和力的介面……把人氣炒起來之後,每年漲租、再換新的一批新的入駐單位,有如免洗筷一般。需要花多少心力「才不會變成那樣子」?
回到台灣經過更多的閱讀與資料收集,我才略微了解經營團隊十年來與在地的密切溝同、合作與尊重,因為具備許多規劃營運上的流程細節與審核機制,才能讓展覽與活動如此順暢,並有良好呈現。其實,這些細節從在島上換生活的時候就可以體驗出來,例如:營運團隊對建築功法和材料也有深度的了解,並能以適切管道建議主管單位採取妥善行動。
像是重新修復建築的木材有嚴重被白蟻蛀食的狀況,工作人員擔心看似粗壯的樑柱內部結構早已損毀,會導致建築崩塌。據了解古法的樑柱、木門窗用材會在海裡浸泡三年以上,已經沒有白蟻或其他蟲類喜愛的有機物質可以食用,才能製成門窗、樑柱。但現代木材收成、化學防腐皆講求快速,根本無法抵擋白蟻啃食的速度,新木材建料有如白蟻飼料。每天開關的木門窗,雖然讓建築具有特殊的傳統美感,但許多新翻修房屋不到兩年已經被蛀食到紗窗脫落、旋轉木軸脫軌,風雨大時還會滲水到室內。駐村單位記錄下遇到的狀況,並一一研擬可行的解決辦法,提供給政府單位參考,例如:在九月至隔年二月無駐村活動時,請專業公司進行除白蟻,如果毀損問題嚴重則需更換木件,毀損的程度皆可作為未來重新整修老屋時決定使用建材的參考資料,研擬未來更合適的整修方式。
十年來大浦plus+藝術駐村計畫成立的條件中,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在扮演著關鍵角色,「修舊如舊」方案將二十多年因人口外移、交通不便而荒廢的大浦村重新整建。過程中政府和屋主達成協議,資助經費並以近似古法的方式修繕,視修繕程度承租約十年以上不等做非營利使用,而藝術駐村計畫在這段期間分擔政府營運管理的部分職責。但其實駐村營運單位、政府單位、在地居民,三者皆必須扮演積極參與形塑計畫樣貌的角色,缺一不可。讓一個歷史文化聚落不只是房屋整建,徒留空有其表美麗的外皮,更能逐漸活絡當地的觀光與產業,構成一個讓當地新舊居民皆能安居樂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