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09月14日 19時42分
評論的展演: 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
非常難得的,在台灣我們可以一睹攝影史上這些大師的原作,同時也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在年輕時的作品,有些作品可能與後來的成名作給我們的印象有些差異,例如森山大道或是荒木經惟,但是透過這些藝術家的起點,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創作的思考起點,也可以看到不同世代對於攝影的不同面向與回應。
6月23日到9月16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以該館「青年攝影家典藏」計畫所購藏的代表性作品與多位國際攝影大師早期原作為主,年代橫跨1898年至2016年,本次展出74位攝影師共340件作品,其中含12位台灣攝影師的創作,本展為雙方交流展出計畫,國美館則以「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於七月赴日展出;清里攝影美術館為日本四大攝影專門美術館之一,1995年開館起即以攝影家35歲以前的創作為其典藏及展示重點,多年來持續以「青年攝影家典藏」計畫公開徵求並購藏來自全球各地青年攝影師的作品。
在這次展出中的歐美大師原作首先就值得觀看,相較於過去在網路上或是攝影集上的觀看經驗,原作本身的色調可能會讓觀眾有相當不同的感受,在網路或是畫冊上,可能為了追求效果,照片的對比可能過強,但是在原作來看,猛一看似乎悶悶的,但是仔細看完全可以感受到那些調子的細膩程度,甚至可以讓人連結與理解西方肖像的傳統,例如尤瑟夫.卡許(Yousuf Karsh)的作品,另一方面則是在台灣較少被提到,但是其實也具影響力的艾德.汎.德.埃爾斯肯(Ed van der Elsken)的《塞納河左岸之戀》與《甜蜜生活》等。
而台灣觀眾較為熟悉的森山大道展出的《無言劇》與荒木經惟的《阿幸》等作品都是較少在媒體上被關注的作品,一時之間我們甚至可能無從辨認出我們熟悉的那些風格,但是這也正是清里攝影美術館關注藝術家年輕時代作品的原因之一,這讓我們可以從藝術家起步之處開始思考整個創作歷程的那些變與不變之處。
攝影可能可以說是觀眾們最有觀看與創作經驗的藝術類別,在運用上也極其寬廣,許多的攝影作品已經跨越出平面範圍,走向空間裝置等語彙的可能性,而清里攝影美術館堅持在平面的攝影創作美學上,在面對新世代的年輕藝術家時,這些過去的大師們自己身為評審時是如何做出選擇?在這些選擇中,勢必也浮現出兩代藝術家面對攝影美學的不同思考與回應,而這正是觀看本展的第三個樂趣所在,從攝影的過去看到未來的可能性。
(圖片由國美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