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11月30日 17時09分
雙年展季節中,台藝大也不缺席,展出從2016年開始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第二屆,今年依然延續上屆開始的特色,將展區從校園延伸到台藝特有的眷舍區域,今年更進一步的以此為主題邀請知名作家駱以軍創作作為展覽主題的串連與文本,試圖展現強烈的在地性格,也凸顯該雙年展的特色。
11月21日至2019年1月20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舉辦「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由校長陳志誠擔任總策展人,策展人/藝術家由張君懿、查理・卡克皮諾 Charles CARCOPINO、駱以軍、建築團隊 (賀昌申 Kenneth HUO 美國),邀請來自法國、盧森堡、美國、日本與台灣的近廿組藝術家展出,特別的是,在策展人的部分包括了知名小說家駱以軍。
策展人張君懿邀請駱以軍以校地內閒置的眷舍區域改建的「北區藝術聚落」與「九單藝術實踐空間」為對象,創作小說《翻牆者》並成為該展的第一件作品,同時也成為其他藝術家創作時的參考交流文本,在歷年的各種雙年展中,這個做法是相當有創意且凸顯出自身特色的做法,對其他創作者來說,展出空間本身的物理特徵與歷史性,同時又被創作成另一個介入的參考對象,這個參考對象射向當下與台灣文化、記憶中的各種不同層面,在觀眾眼中這些彼此映照成為不同層次的互文表現,尤其是當觀眾在「北區藝術聚落」的小巷中迷途,或者在眷舍改建的展場中屈身觀看時,身體的感受啟動這些文本的招喚,其實是相當精彩的策展方式。
其實在雙年展熱季中,台藝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可以說是相對被忽視的,可能是因為今年才舉辦第二屆,且起跑時間較晚,許多觀眾可能已經厭煩了雙年展們的宣傳風潮,媒體可能也因著過量的訊息而對此無感,這其實是可惜的,相對於大部分白盒子裡的雙年展,我們可以發現,台藝大這次的雙年展策展團隊的確是逐漸開始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是相當有創意與執行力的將自己的空間特色與策展的思考做連結,更重要的是,這種連結不是依靠哲學性的論述憑空打造,而是依靠空間作為第一層次的文本,並且努力的在空間這個文本中加入更多的詮釋可能,進而與作品展開一個包覆式的觀看經驗。
例如劉和讓的作品《大觀別墅-極短篇》,邀請身為校友的藝術家以曾經居住於此區域的身分,將當時的作品置放於此的同時也書寫信件投遞給現在展場旁的鄰居,那些現代主義美學的雕塑突兀的矗立在矮小的房間中,初看會誤以為是強硬地將過去校友的作品置入,以換得某種政治正確的身分,但是透過那些信件的互動,那些作品的突兀可能顯現的正是藝術學子們在社區居住時難以被理解的記憶,也凸顯藝專時期學生與在地的關係,同時可能又說明了台藝大眷舍空間的複雜歷史背景,而這些又與駱以軍的小說相互映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