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張狂躁動,或神靈召喚「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之「野身體」
分享 | 瀏覽數: 1237

張狂躁動,或神靈召喚「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之「野身體」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19年01月02日 16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於「野根莖–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中規劃了「野山海」、「野家屋」、「野身體」、「野星叢」與「野史野影」之五子題,「野」相較於「正」的企圖,在於策展人龔卓軍所說:非中心化的開放系統,規模甚大的,將自然與文化景觀皆包含,除了展場,另規劃座談、論壇與不同場域的延伸計畫。

本文將專注於子題中的「野身體」探討,除主要透過1987年《拾月》劇展,回溯、返回現場、以及於三十年後,鳥瞰當時環境與身體之對抗甚且溢出的「現下」,亦即與當時國家戲劇院開幕的對比,甫解嚴不久的緊繃氛圍,尤彰顯尚未鬆懈的海防禁忌,以及「十月」中的節日,如國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日等等......之為國族符號等意義下,如王墨林自陳當時策劃之拒絕監控與逃走的意象,以「河左岸」、「環墟」與「筆記」三個劇場團體在三芝廢棄造船廠、海邊與飛碟屋展演,其中,導演黎煥雄以多重文本拼貼,在颱風天之中張狂躁動的演出,在之後影片記錄中,狂風暴雨環境中,收音或失落或不清不楚,正是當時身體行動欲傳達「失語」的狀態,因此,三十年後,對於此的考古、回憶和創作,為「野身體」將台灣身體性自80年代小劇場,以解嚴前後氛圍拉出,延伸至今,並自台灣小劇場,一直到具有民間劇場背景的藝術創作者,共同在此子題中展出。

 

此《拾月》之再現,對於當時空間氛圍與時代氛圍多有探討,解嚴前後、西方思潮大量湧入,於「身體氣象館」組成作品中,自建築、美術到劇場藝術家,共同在展間,圍繞著《拾月》此廢墟之劇場行動,因應本雙年展之計畫型創作。陳宣誠《再場》之建築空間,以環繞之木造建構,步行往上,往上行走間,可往下觀看大螢幕的前後不同之畫面與動靜,於行走與觀看中,一如返回廢墟,那不齊整、危墜和粗放感受,終點有如走至無欄杆、居高臨下的舞台,而往上看木構參差交錯,有如非理性一般,讓視覺藉此不規則分割了天花板的塊面,場中錄像,與《拾月》之聲音裝置,時而的浪潮聲、呼喊與不清楚的喃喃,相互顯出了此劇場行動中,台灣禁忌景觀的變遷。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2

更為體現張狂躁動的氛圍,則是elf-19、郭亮廷與周伶芝將文字印刷於看來簡便之A4彩紙,大量的貼於平面,並有撕裂重貼等痕跡,排列與方向錯綜的文字大小不一,跳動在觀者的閱讀之間,其中字體顯著的,如「狂飆八0」等等,以及摘自馬奎斯《百年孤寂》的文字,與《拾月》相應的文本,另「陳映真」、「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等等有如時代的「標記」,從字體與內容傳遞出的力道,似有當時壓抑而無處可去的,呼之欲出的禁忌慾望,無聲的暴烈一般,聲音自在觀眾心裡迴盪,眾人在展間中建置的,並非只想回到過去,攝影家高重黎所提供之當時的照片記錄,則在空間對照呼應間,展示了三十年的時間感。

 

在此子題中另外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一以立體塑型,一以平面繪畫與偶刻,皆以「量」堆疊出氛圍。吳其錚的作品《土》,大量堆疊大小不一的塑像,從人形到非人形之聚集,因以陶土為媒材,塑像與型彷若來自土地,地下的靈體社會現身 ;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中使用俗麗色彩描繪具有民間信仰風格之線條與填色,大量竹刻與木刻的偶排列,透出「非人」之能量聚集,而黑暗中的螢光色彩描繪之符號,與流竄動態的有機線條,非理性一般,觀眾身體在其中則引起穿梭陰陽界般的想像。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1

 

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野身體」自台灣小劇場運動,一直到以「土」塑之非人形群像,以及神人鬼不分的「偶」像,在此子題下,自台灣的劇場身體放逐廢墟、對立於正統並喚醒空間中的流動記憶,進而具象了台灣歷史中,身體與時代對應之描述,與民間藝術為土壤,其有如雜生般蔓延之狀態。

相關評論

以「弱機構」談「弱機構」 吳祥賓

國美館「2018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 --- 陳韋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