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當代館「翻動MICAWOR 」 2018 PULIMA藝術節
分享 | 瀏覽數: 3287

當代館「翻動MICAWOR 」 2018 PULIMA藝術節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1月15日 17時49分

  雖然非以雙年展為名,但是精采程度不輸雙年展的 PULIMA藝術節,在作品的多樣化與議題上都有一定的表現性,對許多漢人觀眾而言,印象中可能只能依靠原住民象徵符號來分辨原住民藝術家,而如今原住民藝術家以當代藝術探詢自我的同時,對漢人觀眾來說是有更多的機會來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與處境,對原住民藝術家來說有更多的機會將思考及處境與人分享,同時邀請國際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參展,也擴展原漢對相關議題的思考。

  2018113日到113日,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翻動MICAWOR 2018 PULIMA藝術節,展出今年21位獲得 「PULIMA藝術獎」作品外,同時也邀請第20屆國家文藝獎得主Sakuliu(撒古流)Pulima藝術獎」前二屆首獎得主Labay Eyong 林介文,以及紐西蘭毛利族藝術家Lisa Reihana共同展出,同時特別規劃相關活動包括「Yirramboi明日藝術節週」 邀請墨爾本最大的國際原住民當代藝術節慶,對內則是舉辦「表演創作競賽」鼓勵培養跨領域創作。

  相對於其他大型展覽如雙年展等, PULIMA藝術節在跨領域部分有相當強烈的展現,不管是音樂、舞蹈或是紀錄片等,其實以競賽型展覽而言,基本上是較難聚集相關議題的作品,不過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作品透過不同的手法來討論身分認同,例如Apo'(陳昭興)與王亭婷的《挖掘躁動的靈魂-大港口Cepo'事件》同時以繪畫、錄像與現成物來探討部落反清歷史事件,以不同媒材回應同一文本,當然這在當代藝術中是常見的手法,但是當故事真的透過部落孩童以族語再度復述時,作品意義的擴散收縮回到部落文化主體,提醒觀眾這些故事不只是文本,是真實的處境。或者如Iyo Kacaw(伊祐.噶照)的作品看似討論環境問題,但是背後其實是部落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處境下的回應,這些不同方向的思考卻指向同個大方向,可能呈現的正是原住民當下的處境。

  值得一提的是Lisa Reihana(麗莎.瑞哈娜)的巨作《追尋金星(感染)》,雖然不是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家,但是透過殖民者的壁畫文本,藝術家從原住民如何被觀看開始,以全景加上橫軸式的播放敘事,展現的是敘事形式背後的邏輯,非單線敘事,也非原住民/白人的二元對立,透過場景的時間性與卷軸的時間性,兩者同時被呈現的過程,觀眾即便缺乏殖民者的敘事經驗,也可以理解藝術家試圖打破的對象,從而開啟不同的詮釋。"如何被觀看"同時是原住民的處境也是藝術家思考創作的一部分,《追》將這兩者做了很好的連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