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代見證者—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貝多芬之夜》
Author: 劉馬利, 2019年02月17日 11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跨越時代見證者—貝爾琪亞四重奏(Belcea Quartet)《貝多芬之夜》
時間: 2019年1月29日
地點: 國家音樂廳
他們不僅是貝多芬的最佳代言人,更是身體力行的用弓絃穿梭古今,所有的作品到了這四位演奏家的手中,皆能盡情揮灑出音樂的創造力與可塑性。
貝爾琪亞四重奏是由四位年輕的絃樂演奏家所組成,他們在國際間早已備受肯定,演出的曲目多元豐富到令人嘆為觀止,從浪漫樂派到當代音樂,從德奧音樂家的作品出發,再廣泛涉獵到法國、英國作品,進而延伸到潘德列茨基,皆是他們的口袋曲目。再細數他們所灌錄的專輯,光是EMI時期的布列頓與巴爾托克全集就足以讓人驚豔不已,早已展現出他們在演奏上的真功夫及對藝術的理想。此外,演奏其他德、奧、法音樂家的作品更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尤其是在Zigzag Territories旗下所灌錄的貝多芬全集,更獲得回聲大獎的肯定。
如此功勳彪炳的演奏團體,首次來臺的獻禮就是整場貝多芬的三首經典作品,可謂誠意十足,而這三首作品雖創作年代平均相差十年,每一首結構紮實、環環相扣,每個細節都需要悉心呵護,實為所有演奏家的試金石。
第一首為《D大調第3號絃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提琴率先演奏出不慍不火的小7度時,周旋於一連串八分音符之後,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也隨之欲語還休的,帶領觀眾進入音樂的情境。此後,所有在舞台上所產生的精湛絕倫,是傳奇,也是順理成章的理所當然。
不論是你來我往的對位樂句,或是搖曳生姿的切分節奏中,莊嚴虔敬的聖詠段落,我們都親耳聽見了從單一音符到樂句的整合,發現了每個樂段的因果關係,所有的演奏細節都是精心設計的,四個聲部所有氣息及抑揚頓挫皆合為一氣,不論是在聖詠式的第二樂章開頭或是最後的切分節奏;典雅輕巧的第三樂章、精神抖擻的終樂章,皆酣暢淋漓的表現貝多芬音樂的音樂創意。這四位音樂家一開始就秀出非凡的真功夫,不論多麼複雜的技巧,皆表現遊刃有餘,並且在每一個細節上精雕細琢,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之後陸續登場的為貝多芬中期的作品《F小調第11號絃樂四重奏》op.95及晚期的《A小調第15號絃樂四重奏》op.132,如同「披著室內樂外衣的交響曲」,作曲家對音樂的鴻鵠之志在絃樂四重奏中精彩呈現,在單一樂器家族中豪情萬丈,透過這四位演奏的詮釋,猶如萬馬奔騰的澎湃洶湧,不斷拓展樂譜以外的聲音版圖。
這四位演奏家顯然深黯貝多芬的藝術思維,在op.95充滿熱情的快板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將一開始齊奏的主和弦的第一主題與拿波里六和弦的第二主題,再衍生出三連音動機與切分節奏時,在充滿對比性與衝突性的音樂元素中,逐漸交織為一股巨流。到了田園風格的第二樂章,小弦切切如私語,整體運弓的力度與穩定度,如同平靜的大海,聽見海潮的細微起伏、緩緩飄流。頓時,似乎整個世界的呼吸都達到絕佳的一致性。
Op.132是貝多芬用巴赫的對位法繼往開來,在前八小節的四音動機裡,聽見作曲家的過往回眸,這四位演奏家表現了沉潛細膩的冥思,蓄勢待發的張力。果不期然,之後倏忽演奏16分音符瘋狂快速音群時,他們情感流露,扶搖直上,直搗音樂的核心精神,並且接上了C大調-A小調的「地氣」,乘勝追擊,在音樂中馳騁綻放、儀態萬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第三樂章《以利地安調式譜寫的痊癒者對神的感謝之歌》,在這長約15分鐘的樂章中,明暗、對比、層次皆面面俱到,除了挑戰演奏家的耐力外,更是考驗他們對早期音樂的理解。小至每一個細節都是精細沉潛的,每一個樂句都是深思熟慮的,大至音樂的整體感是自然流暢的,的確療癒了所有的心靈,對上帝、對音樂、對宇宙萬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衷心感謝這四位坐在電子平板後的演奏家,他們用弓絃開啟了這個世代與貝多芬的對話,成為跨越時代的見證者,這正是來自人類對自由的渴求,探尋存在真理的慾望。如此的音樂,也不斷的提醒我們唯有謙卑,才能更接近天地的極限,音樂是如此,台上的他們更是如此,當然,貝多芬早已如此。
(林仁斌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