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藝術中心「隱形風景」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2月19日 17時19分
評論的展演: 隱形風景
從「與我散步」開始,藝術家魏欣姸延伸創作為展覽計畫,邀請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前來台灣,面對異國街景這些異國藝術家看到的是與我們一樣的風景,但是卻又隱藏著與我們不同的認知,這回應「與我散步」的起點,街道乘載藝術家與觀眾互動,並且作為對話的基底材,對話在此脈絡下生成,進而對雙方有著不可逆的細微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就是進一步所謂的「隱形風景」。
2月16日到3月16日,海桐藝術中心舉辦「隱形風景」,由魏欣妍擔任召集人並參與展出,邀請 Shoko ASO(麻生祥子)、Angharad DAVIES(安荷蕾德·戴維斯)、黃慧文 Ange ONG與齋藤雅宏 Masahiro SAITO參與展出,展出形式包括攝影、現成物、裝置與單頻活動影像等。
魏欣妍的「與我散步」系列起源於在日本金澤駐村時的作品,邀請當地民眾一同散步並彼此分享,最後再由她帶領美術館的觀眾一起走在那些在地民眾分享的私密路線與故事中,在這裡藝術家成為傳播者,藝術家的行為回到了傳播的口語及移動的本質,傳播本身就成為藝術家的作品,那些口語傳播中必然會有的誤差,也就是每個傳播者的個人特質成為重要的變因,這樣的作品先天上即回應了行為藝術的本質,超脫物質以外,倚靠行動傳遞觀念,而這樣的做法在當代以作品優先的藝術環境中,也很難獲得評價,畢竟在行為結束後,傳播的影響無可評估,也很難留下有效的紀錄。
這樣的困境延續在「隱形風景」展覽中,對魏欣妍來說,不依靠文件來展出或許是對行為藝術本質的堅持,而透過其他藝術家對此的延伸,讓觀眾在回溯到「與我散步」的過程中,可能是比較能接受的展出方式,然而作為展覽的召集人與對話者,在最後展出時的展場執行上,可能會面臨執行上的兩難,形式上的美學是否足以凸顯原有的傳播概念?還是必須退讓給其他對話藝術家各自觀看的眼光?
例如 Shoko ASO的作品是個人美學透過形式展現與台北的對話,但是在展場卻被淹沒在日光燈平板的燈光下, Angharad DAVIES的攝影作品的確是挖掘出相同戒治團體在不同國家的聚會場所,引發背後的不同人文景觀,但是對觀眾而言可能就是一個空景,相關的理解進路依然只能依靠口語傳播來理解,另一方面,這些創作某個程度上都在台北的空間中發生,但是在展覽中卻似乎少了些作品中的連結,這同時也讓展覽整體的敘事更為弱化,相當可惜。
不過從魏欣妍創作的角度來看,開始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行為與觀念傳播給更多的觀眾,但是依然保持原有的判準,開啟不同的嘗試或許是個好的方向,與不同的藝術家對話是個很好的起點,或許還可以嘗試與策展人合作等不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