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國美館「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
分享 | 瀏覽數: 1197

國美館「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3月22日 15時36分

  在台灣近現代美術史中,李仲生的影響與重要性對藝術領域來說可能爭議不大,但是對社會大眾來說還是相對陌生,這顯現台灣藝術史在台灣社會還是相對陌生的領域,尤其是戰後的相關研究;相對於日本時代台灣美術史的推廣,戰後台灣美術史相關研究其實數量也不少,只是在推廣上還有落差,而展覽作為呈現作品與知識之間關係的載體,可能是可以試著結合的部分。

  228日至526日,國美館舉辦「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由陶文岳擔任策展人,展出李仲生以及其學生共37位藝術家、百餘件作品,展出作品類別含素描、水彩、水墨、油畫、陶藝、複合媒材、雕塑、裝置與數位互動等;展覽以「1951年臺北安東街畫室時期」、「1957年彰化時期」與「李仲生門生作品」三大主題分類,同時也展出相關文獻資料如李仲生手稿與學生們的訪談紀錄等,讓觀眾在理解李仲生有一定的幫助。 

  從展出作品的數量與類別來看,的確可以看出李仲生對學生的影響是強調學生個人性的啟發,策展人可能企圖透過學生們作品的羅列,讓李仲生的影響力不證自明,然而,李仲生對學生的影響必然有其思考上的脈絡,顯然無法因為學生被啟發的個人性與多樣性而忽略,畢竟如標題所提,李仲生所思考與教育的是"現代藝術",即便不管如今"現代藝術"是否已有所定論,至少我們可以考慮的是,50年代政治氣氛下提及的"現代藝術"至今應該是持續有所變動的,更何況當年在文星雜誌上對"現代藝術"與抽象畫之間的關係即有所爭論。

  事實上對"現代藝術"的回應,並非只是過去提及對西方藝術"橫"的移植,而是在面對自身處境下尋找外部參照,從50年代開始冷戰結構與黨國體制下,如何藉由"現代"的概念去尋找個人的小小反抗的立身之處,這是每個創作者都有不同的回應方法的,而後學生們在李仲生思考"現代藝術"影響下,如何在藝術上選擇回應策略,其實是值得考察的;例如,展覽中李仲生的手稿提及對"現實"與"Object"的思考就是個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脈絡,如果對應到廿世紀藝術思潮中的超現實主義與現成物挪用來看,李仲生師生的表現有著很明確的傾向,這些能被辨識的傾向正是李仲生影響下學生採取不同策略的交集,也是尚待釐清的部分,或者說,師生展如果是要展驗李仲生對現代藝術的影響,那些透過"話語"與"畫面",展延出對"現代性"不停地回應,或許正是未來在相關展出需要被顯示的部分。

  當然,在這次的展覽中,能夠聚集這些作品展出本身就是個巨大的工程,也是透過這些努力才能讓我們開始有這樣的反思,如林宏璋本展的專論<李仲生的教育轉向>也是在此提供不同於以往的視點,隨著更多學者加入對李仲生師生的考察,對於台灣現代美術的邊界與變遷將會是重要的理解,同時也是對於李仲生的影響力更深入的理解。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