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社「一起一起慢慢走吧」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3月29日 18時17分
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是,桃園同時也被魏、晉等朝堂所遺忘,桃園這個鄰近首都生活圈的都市,近年來改變也日趨快速,而隨著青年返鄉與首都圈生活壓力龐大,有更多的年輕藝術家留在桃園,默默的試著以自己的方式來觀看與改變故鄉。
3月2日到4月6日,福利社舉辦「一起一起慢慢走吧」,由張雅萍擔任策展人,邀請簡佑任、蔡奕勳與微光生活設計室(李苡帆、張浩鉅),幾位長期在桃園觀察與實踐的藝術家聯合展出,形式包括繪畫、文件與現成物等。
近年來當代藝術有許多與議題相關的作品,也有許多藝術家充滿自省的在面對議題與藝術的倫理界線,尤其是在再現的過程中,藝術家的位置如何能不消費"他者"?面對這個問題,有的藝術家在短時間內化身規則,如黃立慧在去年的「黑白棋RCA版」以外來者的身分建立情境與規則,讓桃園早期RCA工傷受害者與市民進入博弈,在這次的展覽中不同於此,我們看到三組藝術家在以市民的身份分別以不同的進路來回應對桃園的長期觀察。
微光生活設計室透過投入在地社區改造活動,改變環境來造成感受的差異,以促成改變的可能性,即便所帶來的改變是微觀的,非體制的,但卻也是最辛苦的,畢竟在現有體制下的改變企圖,可以說是在傳統社區營造與公部門雙方夾擊下,藝術家的企圖需要對環境有極大的適應與對話,現場展出的主要是歷年來相關活動的紀錄文件,其實可能可將其視為藝術與社造的跨領域結合。
簡佑任本次展出的作品主要是以藝術史為進路,例如《舉牌工人-肖像畫計畫》,在過去,能夠聘請畫家留下肖像畫的無一不是有足夠身分與財富的階級,而簡佑任留下的肖像對象則是在路邊舉著一輩子都買不起的房屋廣告,藝術家強調肖像畫的階級意義,在舉牌工人工作時,特別帶著畫架去現場,肖像畫同時是繪畫也是行為的成果;另一件《木靈》看似繪畫,以水泥做為基底材,再現日本時代畫家鄉原古統的《台灣山海屏風》系列,但是實則整個作品包含了屏風後的空間與圖像,以水泥再現日本殖民者的作品,對應自然景色,某個程度似乎指涉人類對空間的理解,是透過歷史不停的形塑與對比,讓人想起桃園這個行政區域劃分的歷程,正是在日本時代開始慢慢建立的。
蔡奕勳的作品進路又不同於前述二者,如果劃出光譜,前面兩者是與民眾互動的兩端,而蔡奕勳則是身處中間,在桃園市老街新民街開設「只是光影」咖啡店達十年的他,同時也投入舊市區的相關社造等活動,但是這次展出的是比較個人式的作品,針對近年來桃園都更與建案頻繁,他將建案的廣告文案收集起來出版成詩集,也在舊市場的待拆遷中以訪談與現地製作的方式(大量的將緊戒線放置在尚有營業中的待拆市場中)介入與紀錄,這種強調現地製作或是現成廣告文案挪用的做法,依賴的都是做為市民的長期累積與,更有趣的是,他不依賴只在藝術場域展出,他在自己的咖啡店裡就有相關展出,也支持桃園在地的展覽,藝術家與市民的身分很好的結合在此。
上述三種不同的進路,雖然可能還是屬於傳統的進路,即便公眾參與的程度與方式都不同,但是長期累積下,對在地的影響力可能是更有效的,也更讓人期待年輕藝術家對家鄉的關注與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