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館「呼吸鞦韆」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4月03日 20時36分
評論的展演: 呼吸鞦韆—劉霞、蔡海如聯展
時至今日,這個展覽看來更令人唏噓,其實我們這個社會從來沒有認真討論過,為了民主與自由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而看來已經過去的情境,顯然在未來會捲土重來,只要玩偶依然是玩偶,只要邪惡的平庸繼續被認肯;從展覽來看,或許只是些很家常的玩偶、布料與黃金葛,然而,獄外之囚的獄,正是由邪惡的平庸以這些日常所構成,當邪惡的平庸喊著只是為了退休金與拚經濟的時候,未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是囚徒。
3月30日到5月26日,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呼吸鞦韆-劉霞、蔡海如聯展」,展出受政治迫害家屬的女性藝術家劉霞的26件攝影、詩篇以及蔡海如的裝置作品。劉霞是中國藝術家,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被非法軟禁近十年。蔡海如是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女兒,父親曾因白色恐怖兩次入獄長達廿餘年。
從展場來看是以劉霞的攝影作為主題,影像中以各種娃娃與物品呈現情境,這些怪異的娃娃有著各種負面的表情,物品則是以布料為主的糾結,在攝影展出的方式上,特別以類似窗框的方式展出部分照片,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劉霞遭到軟禁的時光中,即便是窗外所能看到的,也是那些無止境的壓迫。
就聯展的形式而言,很常看到的是雙個展的並置,兩個藝術家之間毫無關聯,然而在這次的展覽中,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很好的成為一個敘事,這極有可能是雙方都有著獄外之囚的經驗,但不同的是,劉霞的作品透露出強烈的個人處境,去年才被釋放的她可能尚處於無法言說的狀態,而影像可能是較能指向那些巨大的經驗,而蔡海如則是在近年來逐漸以藝術的方式來面對那段獄外之囚的空缺,例如2014年的「喬‧伊拉克希的鏡花園」擔任策展人,邀請白色恐怖受難者二代女兒們展出,透過藝術聯結有相關經驗的二代女們,一起讓自身成為述說者,這種連結與述說的狀態,可能讓當初以解離來面對巨大壓迫的獄外之囚們逐漸找到敘事的角度,也可能讓經驗的連結成為支撐。
而從這次的展覽敘事而言,蔡海如的黃金葛與瓶中信則是很好的讓整個展覽有了一定的深度以及與在地的連結,透過黃金葛的生命力與家常性,將劉霞作品中的情境延伸到其他的受害者,而非強調個人性,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在面對國家機器的壓迫時,大眾很容易將反抗者視為英雄,以減低自身的罪惡感,然而英雄身邊的獄外之囚,卻在大眾平庸的邪惡中繼續受苦,蔡海如透過瓶中信引述〈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讓人看到的是繼續受苦的人,在日常中所承受那些勢必永無止盡的痛苦。
而未來,如果我們繼續忽視民主與自由需要付出的代價,那麼我們準備好了再次面對那些痛苦了嗎?
相關評論
給生命磨難一個形貌:「呼吸鞦韆」-蔡海如、劉霞聯展 --- 吳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