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南美館「府城榮光」與「台灣禮讚」
分享 | 瀏覽數: 952

南美館「府城榮光」與「台灣禮讚」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4月09日 16時06分

  號稱台灣廿一世紀首座,也是全台佔地面積最大的美術館,台南美術館開幕展湧入大量人潮,對觀眾而言,之前相關的爭議可能都太過專業,但是就觀眾直接面對的展覽來看,我們可能會有某些疑問,例如,各地方美術館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充人數的消費性展覽對展館與文化有幫助嗎?而接下來陸續完工的新北、桃園等美術館可能都要面對相關問題,也需要藝術領域的參與討論。

  一館的開幕主要展覽是127日至57日的「府城榮光」,二館是127日至521日的「台灣禮讚」,前者四個子題分別列出四位策展人,而後者則是沒有列出策展人;就空間而言,一館在本身的原有空間限制下,放入過多的作品,當觀眾試圖稍後退點看作品時,即可能會撞到後面的作品,展示的邏輯還是較偏向過去省展時期的沙龍展牆式,而這讓原本就稍嫌狹隘的空間更顯曲折,塞入過多作品也導致為了保護作品,但又無法留出與觀眾之間的空間,而必須在某些卷軸式作品前夾放壓克力板,在視覺上徒增干擾,作品過多在打燈上也造成困擾,許多作品的反光過強,無法仔細觀看,這是非常可惜的部分,其實如果不是這個展出我們不會知道原來台南市文化局等單位收藏了許多重要的好作品,但是缺乏良好的展示機制,觀眾很難仔細觀看作品。

  二館的空間寬闊,但是卻又塞入更多爆量的作品,讓人想到很久很久以前,前台南市長蘇南成舉辦的千人畫展,如果說「府城榮光」因著開館的政治性宣告需求,要把時空中的台南相關藝術一次呈現,不得已放入大量作品,「台灣禮讚」的爆量展覽更不知所謂,並非說不能舉辦大型展覽,只是越大型的展覽,越需要展覽本身的敘事(包含展示與論述)來引導觀眾,而這正是「台灣禮讚」的問題,完全缺乏敘事只剩分類,觀眾看完大量的作品後,到底還剩下什麼印象呢?難道從蘇南成市長時期到現在近四十年過去,大型展覽對台南市的意義還是一樣停留在廟會式的消費性展覽?

  值得藝術領域關注的是,當藝術成為消費式,無法被消費的藝術類型,如較具實驗性或是當代藝術等,顯然就會被擠壓生存的空間,同時美術館的典藏、展示、研究與教育四大基本功能也會逐漸失去關注與投入,這不是我們對公立美術館的期待,當消費邏輯成為美術館的核心,收取場租則是必然,在這種情況下,會是哪些人、哪些藝術類型有能力投資到身為聖化機構的美術館展出,顯然也是個問題。

  事實上這些爭議可能來自於藝術與政治之間彼此的想像差距,政治場域對在地藝術的想像與認知可能只停留在國民教育中出現的繪畫與雕刻這些類型,藝術場域對政治的參與可能過於陌生,導致某些中介者將美術館這種全民資源轉變成特定藝術種類但又缺乏美學判準的聖化機構,一方面當然在政治場域需要更公開透明的行政監督,另一方面,當代藝術的推廣顯然也需要更多的投入,才有可能打破一般社會大眾對「台灣藝術」的想像。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