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于彭:行者‧天上 ‧人間」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9年04月26日 15時27分
「于彭的世界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虛構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上面」,在紀錄片中,策展人吳超然開頭即說出了這個結論,這個簡單的結論卻昭示了于彭的藝術生涯的特色與遭遇的情境,甚至連他生命的終點也與這個虛構有關,但是這個虛構的世界消失了嗎?這個由真實映射出來的世界透過作品留存,也讓我們看到那個所謂的"真實"世界,或許也還發揮著影響力,
3月30日到6月30日,北美館舉辦「于彭:行者‧天上 ‧人間」,由吳超然擔任策展人,展出其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石雕與陶瓷等,將近170件作品,主題與時間軸結合並列,同時也有團隊拍攝紀錄片,讓觀眾從于彭身邊夥伴回憶、創作現場與生活場景等不同面向更加理解藝術家。
從展覽現場來看,策展人重現了藝術家的創作生涯,我們可以看到于彭在繪畫上的成長蹤跡,同時透過紀錄片與相關文物,也可以理解于彭在文化認同上的追求,追求文人"琴、棋、書、畫"的風雅,並試圖藉此自我修練做為藝術上的本質來呈現,或者借用吳超然的說法,在真實的世界上虛構自己的世界,甚至最後可能也因此離世,策展人特別在展場陳列出于彭的畫室,雖然我們無法得知再現程度有多高,但是其風格之強烈是可以感受到的,古琴、矮几、奇石與屏風等,建構出某種類似茶藝館常見的中國風,一種想像中的中國。
這當然可能跟他的認同有關,但是從繪畫的角度來看,文人畫的過去有其脈絡,即便在今日台灣,依然有藝術家延續此脈絡,文人畫不只是生活氛圍下的墨餘興味,在"再現"議題上有其脈絡,如筆墨如何整體性的建構物體與空間等,並同時展現個人心緒與風格,最後才是得以被辨識出人格特質,而常見的學習方法則是在這個脈絡中藉由對古畫的臨摹過程,與古人對話裡學習,然後與真實山水對話後,讓自我風格從對古人的再現中走出自己的道路,這也是為什麼在研究文人畫家時,其臨摹作品常是不可錯過的研究對象,而這點在本次展覽中也的確有所呈現。
可惜的是,于彭中期的山水作品,在這個脈絡下是相對比較需要被辨識的部分,當然,于彭吸引人且被辨識的部分主要是在庭園與人物結合的敘事,但策展人在論述中提及,「于彭的創作,可以說幫徐悲鴻解決了一道中國繪畫史上的難題 」,然而,于彭的筆墨真的解決了線條上的再現問題嗎?還是在重複的線條世界中,藉由點的功能來破開空間,(紀錄片中于彭談及創作時自敘)顯然,相關的討論可能需要更細膩的在于彭的人物與空間的線條關係中比對。
其實上述問題只是我看完展後想跟策展人討論的幾個問題之一,但是看完展後最大的感觸卻是唏噓不已,于彭以一己之力建構了一個想像中的中國文人世界,但對這個中國文人世界的理解卻可能是由政治所建構的,是中西相對的,而這樣的想像對創作者的影響其實是束缚,看完展之後,不得不唏噓的想像,如果能夠脫離這樣的想像,于彭在創作的路上是不是能夠走出另一條路?而更令人遺憾的是,在如今,這樣的文化中國想像,依然被政治因素所綑綁,依然對某些對文人畫有興趣的創作者與研究者有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