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與《慾望城國》之跨界初探
分享 | 瀏覽數: 716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與《慾望城國》之跨界初探

Author: 范姜泰基(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2019年06月10日 16時44分

演出: 栢優座

時間: 2019.05.31

地點: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所有以京劇為根底的劇團,都面臨應該如何跨界、如何繼續發展的大哉問。相同的問題在33年前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已經被大幅討論,今天栢優座的《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又是如何在這條道路上前進?

 

1986年公演的《慾望城國》,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當代傳奇以京劇演繹莎劇的方式,開啟吳興國實驗劇場可能性的第一步,少了莎士比亞的口白與服裝,但卻讓原京劇得以擴大基礎,創造京劇的新型式。

 

對於當代傳奇的創作模式,有人稱之為「混血」、「拼貼」。例如創團成員林秀偉就曾說「我們希望能吸納各種異質的表演體系,經過消化整理,然後生下一個具有特色的混血兒,這是『當代傳奇』最終的目標。」[1] 這應該是用混血兩字形容當代傳奇劇作性質之始。

 

然而這樣的描述稍嫌不夠精準,因為混血只是將兩種物質加以綜合,雖然產生某種化學變化,但並不能掌握後端成果的面貌。「拼貼」二字亦然,其內涵是兩種原物質的加總,且原原本本保留兩種原物質的外觀,只有「變大」而沒有「變化」,融合的效果更低於混血。

 

筆者認為,當代傳奇的創作模式應該形容為「基因改造」,亦即有意識改變現況,且希望改變現存環境的困境,讓原本的物質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吳興國曾說「希望能讓國劇從古老的時空中走出來,在新的劇場、與新觀眾溝通,透過現代演員不同的思考、運用,以新生的面貌復甦。」[2]簡而言之,筆者相信當代傳奇絕非僅有物理變化的拼貼,也非有化學變化但不能預知結果的混血,而是有改變、有期待、有技術背景、加入異種物質的「京劇基因改造」。

 

再來看栢優座的《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情節從漢末三國時期的「長坂坡」之戰,兩個小兵被留在場上而展開。而根據節目冊所述,編導許栢昂認為長坂坡不重要、貫穿全劇的渡鴉不重要,鳴鼓金、報信旗都不重要。筆者認為,劇本描述一個大家族的三代成員,從婆媳問題、妯娌較勁、父子與兄弟之間的親情一項不缺,扣合劇名的內涵是在文本方面的重點內容。

 

至於在舞台表現方面,《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意圖闡述及展示「戲曲身體」的目的昭然若揭,無論是跑圓場、十三響、掃堂腿、拉雲手,幾度都獲得觀眾的喝采。正如前人所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因為有過努力,才能做起來毫不費力,對於年輕演員身體力行傳承京劇之美,無疑應該給予肯定。

 

將京劇身段與現代家族年夜飯冶於一爐,栢優座跨界創作的努力不容忽視,也在廿個作品中,隱隱然塑造出京劇現代化的雛形,但本劇瑜中之瑕卻是場景變化過於頻繁,一場教室上課的內容流於交代情節,身著古裝討論紅酒也顯違和。這一場「年夜飯」或許降低進入京劇的門檻,但跨過檻之後,京劇跨界這條路又要通往何方?

 

[1] 江世芳記錄整理:〈從傳統到傳奇:談「當代傳奇」劇場的京劇革新之路〉,頁 70。

[2] 吳興國:〈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中外文學》第 15 卷第 11 期(1987 年 4 月),頁 50。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