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人存在的短詩---看小山俊孝的攝影
分享 | 瀏覽數: 840

人存在的短詩---看小山俊孝的攝影

Author: 陳泓鑫, 2019年07月20日 12時56分

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事物的基本性質是“為了去做某事”的用具。他提出了及手之物(Zuhandenheit, readiness-to-hand)與手前之物(Vorhandenheit, presence-at-hand)兩種觀念。「及手之物」指的是物件處於正常運作或放置的狀態。然而當它有所損壞、殘舊之時則會令人必須面對它、研究它、處理它,此即為「手前之物」。

 而小山俊孝的攝影作品,正是藉由「痕跡」這一主題,使所攝之物逡巡在及手與手前兩種狀態,從中尋找人性的身影與存在(being)的意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者認為人的存在不同於物件,本質並非“為了去做某事”。人並不會像用具一樣,會因為毫無用途而被拋棄或失去存在價值。相反的,人存在先於本質,出生後才開始尋找存在的意義。由此觀念還原逆推,人存在的最終元素只是“人”“現在”在“此”,人物、時間與場域,而不包含各式各樣譬如宗教、國家、民族等概括性的觀念。

 小山俊孝的攝影拍攝皮革、牆面等物件的人為使用痕跡,並從中尋找抽象畫的審美意趣。抽象繪畫興盛於近代理性主義的大敘事終結之後,反映了個體與主觀的解放,象徵人類追求表現自我的行為意識。而這樣的抽象畫意,正是小山俊孝從攝影作品中呼喚人性的方式。

 有趣的是,與當代藝術常將工業製品與現成物移至展覽場域並號稱其為藝術不同,小山的作品則是將可供鑒賞審美的藝術形式,轉移至日常的老舊物件中找尋。

 人類大多數的老舊物件會被淘汰替換。尤其當代總是求新以脫離破敗感,並與消費文明結合,追求刻意製造、精心規畫而有意圖的審美品味,從而形成唯物的典範。與之相應,生而為人的感性、意識等主體意義漸趨減弱,從“勞動異化”到現在的“數據化”都使個人淪為非人的客體,屈就總體性的制度、系統運作之下。

 在此當代物性環境,小山俊孝的作品從唯物的物件著想,卻從中找到了超溢於物的人性。近距離的拍攝手法使物件脫離整體秩序,從而展現個別特色。痕跡所形成的抽象畫面,建構出人意志的自由,並讓人在觀看中意識到物件背後隱含的人、事件與記憶。亦即“人”“現在”在“此”的存在書寫。 攝影是一種不佔有、發現、發掘的藝術形式。小山俊孝拍攝之物多不屬於自己所有,我們反而能從中想像其物件的原貌、其主人的生活、其時空的狀態。

正如海德格認為藝術是關乎人存在狀態的辯證與探索,小山俊孝的攝影正成了人存在歷程的短詩,凝結了一個人與物與時光的共時性,具體而微地表達<存有與時間>無法以哲學文字說明的存在本質。即非隱蔽性的呈現(aletheia),古希臘哲學的真理。

 或許對小山俊孝而言,其攝影的追尋是種生而為人的內觀與解讀,是物性文化下的反思。放下攝影機後,總還留著極薄的餘溫。正是這份溫度,維繫著人的層次。就像書寫一首短詩那樣,站起身,椅子還留著極薄的餘溫。而那正是我們,是個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最新回應
讚讚 from 人存在的短詩---看小山俊孝的攝影 by 蔡瑞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