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心象與意識「後複製時代—年輕世代的異化空間」聯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19年07月25日 17時50分
評論的展演: 後複製時代—年輕世代的異化空間
本次聯展「後複製時代—年輕世代的異化空間」,展期自7月20日到8月24日,以集合四個藉由不同媒材創作的藝術家:簡詩如、馮雯琳、羅文欣、李俊儀,分別透過水墨膠彩紙本、水墨紙本設色、針筆等複媒以及油彩之平面作品,由來自中部的藝術家青木策展召集於亞米畫廊展出,亞米畫廊是台中的畫廊空間,向來以關注年輕世代藝術家,著力發掘新秀,尤其是以中部地區為主。本聯展透過對於複製時代的辯證與想像,探討具備「差異化」的平面繪畫空間,此「異化空間」,是藝術家將對環境的觀察與對於外界風景變化的體會,以符號轉化為自身的語彙,並且透過學術研究的角度,藉由本次策展,對應台灣近年社會發展,從「複製時代」之科技與人文辯證切入,想像未來的「後複製時代」,並也藉這些年輕藝術家的時代區塊(1975~1995),顯現台灣在這段期間的時代特質,可謂提出了此歷程之內外感知的討論空間,或可是台灣當代美術研究的一種方法。
藝術家簡詩如的膠彩作品以植物與景觀描繪為底,加以形成個人符碼,畫面中,形象似有流動變化感,無固定空間與深度一般,由色彩轉達感知,或濃重明豔,或灰階隱隱,而描繪物件與景觀的尺寸並非如現實比例,更顯得作品描述的內在,暢遊在現實與富有韻律感的心象轉換之中。
而李俊儀的油彩作品,則是藉由傳統繪畫形式,描述「內在風景」,看來輕巧自在的油彩流動與轉折,毫無凝滯的布局,一如帶領觀眾共同優遊心象,其中的形象,或有清晰的植物描繪,或有如河流雲彩般的描繪想像,形體之間並無清晰指涉,而是給予自由連接,一如漂浮意識之縫隙間,一窺潛意識底層。
羅文欣則透過代針筆、碳筆、蠟筆於紙本上的複合型媒材,細膩描繪出更為抽象的迷離心象,畫面上似有霧氣般,無可辨識的遠處風景,逐漸浮現描繪過程中的內外交替觀察,黑白灰的純粹,使其遠觀具有空氣感與形體感,然而近看竟聯想理性的編碼程序,隨著緊密的線條與點的組合,感受畫面紋理深刻,在此觀看距離的差異,連結本展提出的:以質疑精神解構「複製時代」,或可感受身處資訊動盪的當代,找尋真實自我的努力。
馮雯琳藉由水墨與水彩設色,細緻而精巧的經營粉色系畫面,則不同於上述藝術家,更顯得女性陰柔而幻想的氣質,畫面中拼貼的場景與物件,屬於個人的記憶內層,而觀眾目光在其中游移飄蕩,逐漸透出音樂一般具有韻律感的想像,用色清澈柔和,也讓形體邊緣像是展現了記憶中,心象畫面淡出的過程。
本聯展,在四位藝術家的平面作品中,提出了各自的心靈「異化空間」,於現場觀賞經驗中,隨之不同作品風格起伏的觀眾心境,則反問自身的心靈符號為何。策展論述的時代討論頗具廣度與視野,心象展現似有比喻資訊動態般,無固定形體,不論各自流動速度如何不同,則也是未來想像分歧的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