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不再尋常—Siedl/Cao《透過聲音,再次發掘遺忘的「珍寶」》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19年10月30日 12時40分
評論的展演: Siedl/Cao《透過聲音,再次發掘遺忘的「珍寶」》
走進台北市太平國小,穿堂因為Siedl/Cao帶領6年3班同學創作的聲響裝置作品,在學校原有的「禮義廉恥」、「忠孝」等大型文字與建築中,共創的藝術風景,使其不再如平時一般尋常。
因大稻埕國際藝術節,Siedl/Cao這個雙人聲響藝術團體受邀來台擔任駐埕藝術家,於大稻埕居住一個月,並與當地人、事、物互動,更進行合作。來自維也納的編曲/演出及聲音藝術團體 Siedl/Cao,由越南藝術家 Cao Thanh Lan 和奧地利藝術家Gregor Siedl 所組成,其表演與裝置作品包含電子樂、器樂演奏以及物件裝置等聲音藝術。這對藝術家在大稻埕收集了在地物件,與其實驗性的聲響音樂共同表現,於藝術節期間表演節目《超級象徵》之外,展開與太平國小學生共同現地創作的計畫,其作品展期為10/26、11/2、11/9 之週六9:00-16:00,地點位於太平國小穿堂。
透過每週一次,共四週的聲音藝術課程,Siedl/Cao 進入班級,以特製的電子構造收音與電子樂器,帶領學生共同探索校園與周遭環境,以聲響作為觀察主體,轉變對日常生活的覺知,學生從中激發了豐富想像,他們描述、傾聽物件環境並採集聲響,在踏查中,大稻埕場所感逐漸清晰且結構化,記憶與歷史也存進藝術家與學生協作之聲響裝置內。
Photo credit: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 攝影師:羅慕昕
Photo credit: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 攝影師:羅慕昕
接著,Siedl/Cao 改造在大稻埕找到的童玩,與學生創作之素材,現地製作了一系列互動聲響裝置作品。於穿堂間,或延伸建築結構、或設置展示桌,善加運用與結合穿堂特質。進入校門,在穿堂前,首先映入眼簾是階梯上方的翻身板(Jacobs Ladder)裝置《After school lineup》,一列一列的,Siedl/Cao 說,這是來自於觀察學生放學,於穿堂排隊等待家長時,隊形因焦躁不安的身體扭動產生變化,翻身板在天花板上,定時翻動並產生聲響,隨風搖晃著,重現校園日常中反覆而細微的片段 ; 進入穿堂,在展示桌上多彩的裝置擺放著,《Tangram sound bridge》七巧板裝置透過觀眾的拼接可產生聲響變化,《How many traditional theatres were there in Dadaocheng》則將學生繪製的大稻埕戲院的地圖安裝金屬觸控器,只要觀眾操控布袋戲偶,透過戲偶的手與地圖接觸,即播放Siedl/Cao 所採集的戲院聲響與演出聲音等等,《turn back time》則以布袋戲偶尪仔標擺放於感應器上,即播出倒轉的戲偶主體曲,乍聽熟悉,想要細聽的瞬間卻感陌生,像是必須重新指認個人記憶 ; 《wonder labyrinth》是個特製大型彈珠台,其中收集學生的物件,與學生繪製的校園周遭環境聲響印象,這些圖融合現實觀察與狂想,例如:等公車的女孩、正在排泄同時怒吼的暴龍,還有警察的紅色警燈傳達出的聲音記憶等等,呈現超乎現實的樂趣 ;《my old treasure box》則收錄了女孩的故事敘述在藍色花布盒中,是為這系列作品中較為沉靜內斂之作,觀眾於展示桌上「玩耍」一輪後,抬頭則是一回收垃圾袋與塑料傳聲筒製成的《Polymer's voyage》,如飛船裝載Siedl/Cao 與學生觀察環境的記憶,以及大稻埕場所記憶,駛向未來。
《After school lineup》 Photo credit: Siedl/Cao
《How many traditional theatres were there in Dadaocheng》 Photo credit: Siedl/Cao
自穿堂走進,這一系列的互動裝置的動線,有著自現在,穿越過往,指向未來的敘事路徑,現地收集的童玩,與環境採集聲響和聲音實驗,於外來藝術家在與學生的協作中,傳達自在玩耍的童趣想像,與場所感知的藝術美感,也藉此轉化大稻埕風景,再次勾起在地記憶,感受到藝術家細膩溫柔的觀察,將「他者」的目光,揉合學生視角,再製與觀眾互動的聲響裝置,且微妙潛入環境之中並不僭越,使觀眾在多彩與好玩的童玩激起兒時樂趣,也同時感受當下身處時空,並驚奇於互動之聲響產生之餘,敞開回憶之門,悠然柔軟心境。
《wonder labyrinth》 Photo credit: Siedl/Cao
《Polymer's voyage》 Photo credit: 陳元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