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誰說書畫裝裱都是老玩意
分享 | 瀏覽數: 1218

誰說書畫裝裱都是老玩意

2019年11月13日 14時18分

作者|羅苑韶

到台北故宮走一趟,展示的書畫注重呈現畫心作品,考量展示空間高度,掛軸上方經常垂掛在展示櫃裡橫桿上。博物館裡古物裝裱重視的是保存和修復,那麼現代書畫的裝裱課如何傳授呢?

台北紫藤廬正展出「意於言裱--五位藝師的思考裝池」,參展的裝裱修復師分別屬30、40、50、60歲世代,他們所學專長背景各異,拿出亦狂亦雅亦溫文的作品,推翻一般人對傳統書畫立軸的想像。讓我們看到,在中華文化已有千年歷史的捲軸裝裱,有一群人正在推動體制內改革。

傳統捲軸的形式已成經典,裝裱工序技法數百年來大同小異,從當代藝術的眼光看,掛軸就是套傳統玩意兒。但沒有人會否認,紫藤廬展場中裝裱作品的用色、畫心位置和比例,在在挑戰對水墨作品的既定印象。

水墨作品通常在紙或絹上創作,透過托紙裱背的裝裱格式,容易收藏、攜帶。捲軸在保存時,可隔絕和空氣和光線的接觸,經歷時間考驗,如果弄髒或受損,書畫可以重新托裱,賦予作品新生命。這是為什麼,中式裝裱的卷和冊沿用一千多年,仍以手把手的方式傳授。

但中式書畫受到西方影響,新的水墨作品在用色和構圖和傳統文人畫大不同,以文化交流的格局來說,已是不可逆的走勢。那麼我們常見的不搶戲的牙白色、和清淡的湖水綠,實在很難襯托當代水墨創作。

自1980年代起,活躍於裝裱修復界的岑德麟,出生香港,少年即隨師習藝。他在台北的工作室1990年代曾是何懷碩、楚戈、李義弘等書畫家裝裱作品的基地,得以深浸當代書畫家創作的筆觸、構圖和色彩運用等各式個人技法,經手無數台灣和大陸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一直到碰到徐冰的作品,岑德麟頓悟,傳統裝裱不足以應付新的畫面,也不適用新型態現代感居家空間。他思索,如何將新的裝裱概念引進書畫裱畫界,除了技術,要能掌握配色、尺寸的拿捏,才能呈現出整體作品美感。 

研究作品本身的氣韻和色調,進而為畫作設計一套適合的衣裝,岑德麟喜歡以穿衣表達一個人的性格,比喻裝裱與畫作的關係。例如斯文吊書袋氣質的衣著,放在有野性美的人身上,就是不合適。

岑德麟展出作品當中,一幅色彩多元、裝飾性風格強的畫作,自作品用色挑出藍色做立軸地色(細微調色),天頭部份則讓同色系淡出;另一幅大陸畫家張紹城的水墨,也是以相同邏輯呈現,整體讓天更廣闊,延伸畫作的意境。前者畫面選用紅色細條提點畫作中最亮色,後者挑畫作中唯一的粉色色調做通天邊,「達到調味的效果,看久了會感覺裝裱部份和作品融合一塊。」參展人當中年紀最輕的吳挺瑋指出作品耐看點。

如果說,傳統以「輔佐」定位裝裱,忌喧賓奪主,美術系出身的吳挺瑋對這一點恐怕要不耐煩。他成立青雨山房,自許面對傳統作品,當賦予典雅大器的氣質;但面對當代作品,則不惜亮出「衝撞式」的點子,在配色、用料等各部細節都以創作的心態對待,強調「視覺全面化」。他展出和年齡相仿的曾建穎、蘇煌盛合作的作品,為他們的小品重新安排空間。曾建穎大膽將畫在紙上、裝透明塑膠袋的黑金魚剪下,交給吳挺瑋,他欣然接招,以觀畫角度稍微偏上的方式,將黑金魚放進飾有雙色通天邊的漆黑底色立軸上。絹絲毫不受暗色調影響,澤澤生光。

他另外使用鮮黃色的托裱,搭配漆上亮橘紅色軸頭的作品,色彩亮度先行奪走觀看作品的注意力。和年輕創作者合作,讓吳挺瑋更放得開。在通天邊鑲上不對稱的邊條,還用漸層處理顏色,整體作品色彩飛揚,把人帶到意料之外的想像世界。和年輕書法創作者葉乙麟合作,為少見的狹長比例畫心襯上灑金裝裱加亮眼的金箔軸,將平面書法拉出多層向度。

吳挺瑋自認有時因看到作品「氣虛」,動手在裝裱上意圖讓作品增色,也曾引來畫家本人抗議太過和畫廊的好言勸說。他似乎不為所動,不怕爭議,用力建立個人風格;但同時也不免虛心地說,作品仍待時間考驗。

見新式水墨經吳挺瑋衝撞式的裝裱,有助推升畫價,令人玩味,裝裱師未來是否有可能和畫家同時列名作者。

「意於言裱--五位藝師的思考裝池」由岑德麟發起,展覽以裝裱師為主軸,僅展出立軸格式,其他參展人是曾師事岑德麟的徐健國、李秀香和法國弟子史若雲(Camille Schmitt)。在配色色彩、尺寸、比例、鑲料上,可看出裝裱師立基傳統思索符合現代意義的形式。

李秀香繪畫修護工作室負責人李秀香展出為書畫家羅振賢裝裱的兩幅作品,她著眼創作可懸掛在不同條件空間的作品。由於頂上兩位老師分別在裝裱和水墨界都是一等一的正統,使她承受不少壓力。李秀香後來決定打破藩籬,拿一般被視為日式用料的紗混用絹,以藍綠灰表現羅振賢繪在絹本的經典雲彩變化,整件作品透光性良好,一幅雲煙蕩漾的傳統水墨,美感更形細緻豐富。

紫藤廬玄關一幅漸層色表現畫家吳士偉的花卉水墨,襯葉濃淡有序的花卉小品本身討喜,而立軸天地染以不規則的綠色漸層,為紅花綠葉增添豐盛的感覺;吳士偉另一小件花卉的裝裱,同樣出自徐健國之手,兩邊僅留不到一公分的通天邊,修長的藍灰色立軸溫婉典雅,文人氣息濃厚。

在法國專事修復的藝術史博士史若雲為法國藝術家的絹本畫做成立軸,為本展呈現多元美感。研究東亞繪畫的史若雲沿用古代書畫可見的有紋路的鑲料,大膽拉大畫作周圍空間,天地用深重的深藍色,使得畫作裡的藍更形深邃。整體作品以中式立軸呈現西方筆觸的版畫,呈現大方的古風新意。

裝裱工藝與藝術史相關,可反轉性的本意設定在未來時空可恢復作品原貌。進入這門綜合學科,需認識材料和工具、了解中國文人畫、懂色彩學;而處理當代作品,最好還要喜愛藝術創作,對當代藝術走向有興趣。以往被視為是陪襯角色的裝裱,經這些推動新意的裝裱師的調理,高下立見,讓人看到裝裱可擔任積極的地位。然而究竟裝裱過程的再創作應當視作作品的延伸,或不應過於聲張,較適合隱身幕後?實在是創作者和論述者下一個辯論場域。

意於言裱——五位藝師的思考裝池
展期|2019.10.12-11.17
地點|紫藤廬(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