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國和中國在世博會中國家館建築設計的評論
Author: 陳嘉瑤, 2020年01月10日 00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世界博覽會
1851年世博會首次在英國倫敦舉辦,如今即將迎來第42屆在迪拜舉行。世博會目的在於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的成果。世博會展館的設計在保留歷史味道和突破創新這兩者之中尋找平衡,既能表現各國傳統文化,不古板無聊,又可以讓人眼前一亮。其中英國歷屆的展館設計都讓我覺得很美,探討的話題建立在人類、地球、科技的關係上,而且立意非常深遠,建築都別出心裁,可以說是發展了一套英國世博會美學。
我在閱讀世博會展館設計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有評論寫道“與其用國家符號來塑造建築,不如用建築來打造國家形象”這句話,讓我感觸非常深。世博會各個國家的展館設計對遊客來說就是第一印象,2010年的時候我也去參觀了上海世博會,外觀設計具有創意的展館就會大排長龍,例如當時英國的“種子聖殿”。英國館的設計是一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展區核心“種子聖殿”外部生長有六萬餘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亞克力觸鬚,每根觸鬚中都儲存著一粒種子。白天,觸鬚會像光纖一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夜間,觸鬚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築,使其光彩奪目。種子聖殿在2010年時就頗具賽博朋克之感,像電影裏世界毀滅後人類留下的所有DNA資訊,並且展示了英國在物種保護方面的成效。十年後的今天,我可能已經忘了很多展館內的展品、活動,但傍晚每支亞克力管都會隨風輕輕拂動,顏色變化萬千的種子聖殿讓人對英國的印象加分不少。
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英國館建造的巨大的鋁合金蜂巢,通過人類與蜜蜂的相似性和關聯性,通過蜜蜂數量驟減,用別的物種在地球上的生活狀況來警示人們。通過嵌入視聽設備,連結幾英里外位於諾丁漢的蜂巢,將信號準確傳遞到LED燈管中,確保使它能夠震動、嗡鳴、發光,蜂種的活動狀況也會通過LED燈效如實反映出來,再配上提前錄製的蜂群活動的音效,讓遊客化身為進入蜂巢的一隻蜜蜂,感受蜜蜂的一切活動,進而反思作為人類,與蜜蜂、地球之間的關係,讓人們聚焦當時蜜蜂數量驟減的議題。
這次2020迪拜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也已經公開了,阿聯酋作為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中東國家,這次的主題是“溝通思想,創造未來”。英國館是由設計師ES Devlin設計的“詩亭”(Poem Pavilion),這是首次由女性設計師和專家組成團隊,Devlin希望能鼓勵更多女性來參與她們認為不適合的科技領域,她說道“這個想法的靈感來自於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2015年的最後一個專案“突破資訊”,霍金和他的同事意圖通過一場全球競賽,邀請全世界的人一起來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們在太空中遇到其他先進的文明,我們要傳達什麼資訊來表達我們的星球。”對Devlin來說,“這個設計有點像一種樂器。它將包含我們希望參加世博會的2500萬遊客的聲音。其背後的想法是,每一個參觀者可以捐贈一個詞,到最後,我們希望英國館有一個每一個訪客的集體回憶,希望它能超越國家身份,利用人工智慧產生一首集體詩歌創作。”詩亭這個作品真的太美了,探討了時下一個時髦的議題“人工智慧如何參與創作”,我看到這個作品的資訊時,腦中閃過無數名字,雪萊、拜倫、濟慈、柯勒律治、布萊克、華茲華斯,都是英國聞名世界的偉大詩人,詩亭不僅具有英國詩的浪漫,而且體現了英國的科技發展,這個展館集合了詩詞、資訊、宇宙、創造、人工智慧、無邊界、集體記憶這些關鍵詞,而且做到了讓每一個遊客都可以和展館有互動,人們一定都很期待自己能和詩亭創造出怎樣的詩句,屆時一定也會大排長龍,也許英國能連續三次獲得“最佳建築和景觀展館”。
英國的世博國家館美學能很溫柔的融合人、科技、自然,創造出一件件讓人驚歎的作品,(雖然上海世博會舉行時,英國館內竟然完全沒有空調,炎熱的天氣、擁擠的人潮讓人觀感不佳,但同時也有人提出如果館內設置空調,那麼排隊的時間將會加倍的長,但是我仍然覺得展館在這方面可以制定別的方案來應付巨大的人流量與炎熱天氣,更加關懷前來的遊客)。
英國館兼具英國特色和科技表現,再來說說中國館吧。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展館“東方之冠”提煉了中國傳統建築“斗拱”的形式,結合特色中國紅,主設計師何鏡堂曾說“想讓人們遠遠一看,就知道這個建築一定是中國的”。我對中國館的印象也很深,東方之冠的建築確實很有特色、氣勢很足,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看到2020年迪拜的中國館“華夏之光”公佈後,類似大紅燈籠的外觀,風格和上海世博會的東方之冠頗為相像,讓我想到了很多受質疑的建築風格,形容的誇張一些,例如貴州省的“天下第一壺”、江蘇省的“大紫砂壺”,在臺灣這種風格就是龍虎雙塔吧。把日常中的物件放大後變成建築的外形,反觀英國館總在討論時下的熱門議題,我覺得這種理念真的有點過時。時裝、建築中大家總在討論中國風,生活中也常聽到有人說“中國風就這樣啊,哪有什麼中國風的設計會好看啊”類似的話,我真的覺得好多人對中國風都有巨大的誤解,誤解都來源於生活,實際上好多設計師也還沒有邁出開腦洞的那一步,中國風不是僅限紅綠相撞,創新不是別再提四大發明、別再用中國紅,而是把它們藏在設計裏,用科技精緻包裝,那麼中國特色到底是什麼呢?
相比之下,2015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所詮釋的中國風讓我覺得賦有美感詩意、是更貼近人文的,當時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中國館的設計以“田野上的麥浪”為意象,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主建築正立面,是整個建築流線最高潮的部分——高聳的膠合木結構屋架,構成流暢溫柔的曲線,這讓我想到了國畫裏水墨綿延的群山,由蠶絲細細編織的綢緞,我覺得這才是中國風的正確打開方式,一條曲線能讓人有無數對於中國氣質的聯想,對我來說這是有靈魂有氣質的設計。中國館的屋頂造型提取了傳統歇山式屋頂的造型元素,通過傳統竹編工藝選擇不同的透光率,將自然採光引入室內,減低人工照明的能耗,美麗又環保。從空中看,如同希望田野上的一片“麥浪”;從正面看,如同自然山水的天際線;從背面看,又像是城市的天際線。設計師將中國傳統的抬梁式木構架屋頂、竹編傳統技法融入造型中,看起來沒有所謂一眼“中國”之感,但其中內涵讓人覺得充滿中國氣韻。也許不再執著於中國紅和放大老物件,反倒是詮釋中國風的正確方式。
由這次2020迪拜英國館詩詞結合人工智慧的啟發,我覺得中國的人文特色還沒有在世博會的建築設計上好好發揮,例如古詩、國畫等都是很好利用的題材,但從未在建築上出現這些元素,“天眼”FAST、北斗衛星、5G技術、人工智慧這些作為新時代的中國科技特色,也應該在建築上可以有表現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