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紀念碑的力量
分享 | 瀏覽數: 553

紀念碑的力量

Author: 許與安, 2020年01月13日 00時24分

評論的展演: 劉玗、吳思嶔<<遺產之旅>>

  如果紀念碑不能產生直擊人心的力量,那它和景觀又有什麼區別?紀念碑常常以沒有太多情緒的材質,去掉了吵雜跟紛擾,冰冷寧靜的聳立在都市中,讓創傷跟苦痛都藏在很深的地方。然而時隔百年的事件,受難者的名字今人或許也不熟悉了,苦痛該從何談起?對生命的尊重應當是紀念的主題,相應的,閱讀方式可以更貼近人性一些,漫步閱讀成為一個很好的方式,<<遺產之旅>>便引導觀者漫步在特殊設計的空間,除了「閱讀」傷痛,更讓觀者對這些歷史中的創傷感同身受。

 

  <<遺產之旅>>的設定是塑造一個「範本」營區體驗,重現受害者當年居住的環境、囚禁的牢房、環繞營區的監視系統與幽暗封閉的隔絕室,將幾十萬受害者曾經視為人間煉獄的地方展示在觀者面前,警惕著我們,人與人之間曾基於如此荒謬的理由互相傷害。這趟旅程一次限定六個人入場,確保了體驗的私密性跟空間的延展性,全罩耳機中的女聲口白營造一種親密的包覆感,旅程之初會先透過聲音跟光線的引導,帶領旅客在半圓形榻榻米區域稍作休息,試圖鬆弛觀者的身心狀態,以便後續直搗心靈深處的侵犯,耳機中的聲音會指引觀者在受限的半圓形範圍內活動、觸摸、探索,讓觀者誤以為自己握有主導權。接著,燈光的範圍會擴大,讓觀者能看清整體空間的設置-原來自己是站在一個大型等腰三角形底部的半圓之中,三角型的的材質是水泥,中間有羅列的長方形水泥建物,遠處三角形的尖端是大理石材質,上方「勞動使人自由」的字樣在光線的投射下顯得異常閃亮。

 

  這樣一個詭異的三角形構造其實是以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為原型去設計的,從圖像學來看,三角形在大自然中是最穩固的形狀和結構,它是不倒的,同時尖銳的角又構成危險性,所以現代的不少路牌、標誌等,都有應用到三角形;作為一個品牌商標,它可能代表著可靠、穩固,成長、進取;而於路牌中,尖銳的外形使它具有視覺上的警告效果;作為集中營的設計,它能確保營中的一舉一動都能無死角的被半圓處的A塔所監控,在功能上考慮周全並且符號性的表現出恐怖和控制囚犯完全服從於納粹的意味。在導覽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後,透過光影的變化及聲音的帶領,觀者穿梭到另一個時空。

 

  觀者來到岩灣浮浪者收容所,試圖從窗戶的縫隙爭奪更多光線跟空氣,來構築對外面世界的想像。該所民國時最早為「台灣省遊民習藝所」,隸屬警備司令部,675月奉核附設「岩灣職業訓練中心」,至807月改編為「東部地區警備司令部感訓第二總隊」,之後再配合動員戡亂法令終止、警備總司令部裁撤,8171日移撥法務部接管,且正式更名為「台灣岩灣技能訓練所」。在1987年曾發生震驚社會的「岩灣大暴動」,當時動員鎮暴部隊才得以壓制;因此,為防止類似暴動和流氓脫逃事件再現,進行新建及整建工程時,除著重新蓋房舍與工廠的高度安全,更突破傳統區隔方式,採取菱形設計,並於各區規劃獨立運動場,每個菱形區再以圍牆區隔離,使收容人不知身在何處,隔離效果佳,易於管理。這樣的設計靈感主要是根據監獄管理理論中的「監獄迷宮」概念,希望讓新收監收容人在猶如迷宮的環境裡,逐漸喪失空間感及平復情緒,平安度過最難熬、最易發生暴動與脫逃,以及暴戾之氣最重的時期,啟用後效果甚佳。

 

  單軌的線性敘事已經不存在,不同時空不同層次的焦慮被聚集在同一個空間,但都同樣貫徹了三個元素:封閉、剝奪光線與隱藏,每個人都是被探查的對象,無法透過牆壁與其他人溝通,消除了集體效應。從監督者的角度來看,權力因不可見而具有持續效果,甚至通過權力的符號,以致監視沒有需要時刻進行。就如同觀者從進入空間的那刻就開始處於被支配的位子,但上位者是誰我們並不清楚,全罩耳機成了無形的牆,我們都變成一個個獨立的頻道,毫無防備的接受情緒的操縱,觸覺的適時加入增強了敘事的厚度與力度,觸覺作為人類最古老也最重要的知覺,能釐清由眼睛所作成的速寫並且添加資料,使我們感受及存在於這個三度空間的世界裡,從最一開始的榻榻米到水泥然後是大理石,不難發現藝術家縝密佈局的漸層觸覺,粗糙到光滑,溫暖到冰冷,與強勢的光影變化堆疊、交互,在「有形」的空間場域,再造與虛構出包括自身與空間「無形」的新想像,並誘導觀者不論是作為一個被迫害者或是收容人,在規訓的空間中反思「自由」的定義與投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