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2020中的20歲—看大野由美子個展《縮影》
分享 | 瀏覽數: 629

2020中的20歲—看大野由美子個展《縮影》

Author: 王莉媁, 2020年01月15日 19時47分

評論的展演: 大野由美子個展《縮影》

2020年1月的台灣,年輕人紛紛喊著捍衛民主自由,隨著與中國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20出頭的年輕人如我,被「台灣性」的話題圍繞而苦思。《縮影》中陶淵明所述的烏托邦與台灣性的重疊,在大野由美子的作品中,以台灣建築為主軸呈現。而2020台灣的縮影,與20歲出頭的年輕人眼中未來台灣的縮影,會是甚麼呢?

藝術家大野由美子在過去幾年持續探索烏托邦建築,她的母國日本就如同台灣,被視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域空間,並反應於她的作品之中。臺灣與日本皆受中西方國家影響,形成豐富且獨特的多元文化,在建築領域也顯而易見。在其〈立面〉系列作品中,以台灣傳統技法「紙紮」製作立體的台灣建築意象,並以僅製作表面架構不上顏色的方式,強調了「表面」性質。

有趣的是,紙紮原是一種紙造的祈福與祭祀物品,透過焚燒傳遞並供俸物品給神明或亡者,使對方在死後的世界可以衣食無憂。而衣食無憂的死後的世界讓人不禁與烏托邦連結,若是將這些融合了多元文化想像的台灣建築紙紮,焚燒以祈福,那獲得的是獲得新生充滿生氣的浴火鳳凰,還是捨棄了那些歷史痕跡與多元意識,僅存的就僅是實際存在於空間的一種想像而已?烏托邦與非真實場景的交錯、立體與平面的微妙結合、現實與想像的建築視覺意象,在這迷惘的年歲,我們心中欲尋覓卻無法尋獲的台灣,這些立體的視覺樣貌,似乎在我眼中漸漸模糊、融化,並同時害怕著成為「不存在」。

〈雲街〉作品系列則是和〈立面〉相反,以3D立體物象呈現2D平面建築。當立體成為平面,現實成為紙上操控的兵,這些重新建構的台灣印象,卻以模糊、淡化的狀態呈現,反而更強調了烏托邦的虛幻性、非真實性。而我對此個展主題「縮影」的想像原是以許多立體、實際樣貌反呈現其烏托邦概念,〈雲街〉在看完〈立面〉後再來看,就開始打破了原先觀展的想像。整體呈現就像一個屏風,看似模糊不清、非實際的繪製建築,加強了我對台灣美好想像的破滅,加深我對「美好現實是實際的創造」的想法。

而〈泛‧都會〉系列,雖是藝術家先前在美國所產的作品,是融合了美國野獸派建築與俄羅斯建築的元素,但其「鑄造」與「呼應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合而為一與呼應」的概念似乎沒有那麼明顯。在第一眼看到此作品時,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磚頭、建築的原貌、起始。這些概念在漸進的聯想中,從歷史、年歲、改革到台灣,在眼中呈現一個雖融合卻是現實原貌的狀態。這些歷史的痕跡,造就了現今的台灣,而不僅是那些殖民歷史,人們的意識也隨著不同的文化漸漸分化、多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想「台灣性」可以是烏托邦,也可以不是,但每個台灣人的縮影,就是最單純原始的台灣。烏托邦的存在性與否,真實與想像往往就是模糊不清的,未來的樣貌,是需要台灣的每個人去鑄造的,無論那個世界的樣貌在每個人心中是甚麼樣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