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布簾後方的謎團和宇宙
分享 | 瀏覽數: 523

布簾後方的謎團和宇宙

Author: 陳怡瑾, 2020年01月15日 21時27分

評論的展演: 《在布簾之後》

展覽|在布簾之後-邵曉露女性個展

展期|2020.1.11-2.23

藝術家|邵曉露 Lourdes Salcedo Tavira

地點|宛儒畫廊(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343號10樓)

 

女性主義起步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而更廣泛的女性自覺意識逐漸提升則是在1960年代末第二波婦女解放運動後,面對長久以來建構的父權世界,人們開始提出質疑,關於女性是如何被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所限縮與宰制,並進而尋求以女性為中心的思考。當代的藝術家在作品中對於女性也增加了更多細微的描寫,當大眾認知到女人不再只是男人的肋骨,在社會中也不再是依附的角色,論述女性本身主體意識的作品也日漸普遍。

 

不論東方或西方,世界過去總是將女性視為柔弱的同義詞,但農業社會裡女性肩負著生育的重要責任,被期望看起來楚楚可人卻同時得保有強壯的力量,在種種矛盾的壓迫下,反而塑造了女人堅毅的特質。

 

《在布簾之後》談論了女性的眾多面向,女性自身、女性和女性之間,以及女性與整個社會的關係。西蒙波娃曾說:「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從小,女性被教導及養成優雅、端莊的樣貌,世界告訴妳身為女人必須純潔、必須美麗、必須忍受自己成為被觀賞的客體,如何擔任好女兒、好妻子,以及好母親,社會為「完美的女人氣質」訂定了一套標準。然而為了避免因不符社會期待而被指指點點,在每個生命體各自不同生長的情況下,仍必須硬將自己擠進這樣的框架裡,但當女性離開群體,回到獨自一人的狀態時,看著鏡子的她們能夠好好地認同自己嗎?在終其一生追尋外在的肯定之後,無愧於心的又有多少呢?這也許是女性長久以來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吧。

 

“Women are their own enemies.” 是走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句子。活著即是戰鬥,不同性別均有其背負的宿命,為了捍衛自己重視的價值,人們不惜拿起武器面對敵人。電視劇常見與女性相關的主題包括後宮爭寵、校園爭相膜拜同儕中的女王蜂,以及女人婚後常必須面對的婆媳問題等,由此大略可推知,在女性所處的生態鏈中,敵方有時並不單純只有父權體制或仇女族群,更多時候是來自同個性別,正因身為同種生物,所以更懂得彼此的脆弱之處,而這樣的攻擊也許更加殘忍。舉2004年上映的美國電影Mean Girls為例,片中以高中女生相愛相殺的行為描繪了女性之間複雜的情感,以及女性社會的相處模式和關係鏈結並不是那麼容易解釋的。

 

近年來受到關注的女性議題也有在展區內呈現,在眾帆布畫板之間放置了一件陶瓷作品 My lingerie my will,過去女性總是被灌輸「露出肌膚的穿著會讓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的想法,但這種譴責被害人的言論也在2017年由美國好萊塢女星發起的「#Me Too」運動後開始受到檢討,#Me Too讓世界重新審視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問題。「當對方說不要時,其實是要。」諸如此類的強暴迷思也開始被反擊,邵曉露以陶瓷製作了一件女用內褲,並打了紅色緞帶,讓觀眾反思女性的性自主權,任何穿著都不代表活該遭受性暴力。

 

另外,展覽也提到了較個人面的思考,在女性褪去滿足社會期待的外在後,回到純粹的自我,會有真實的喜怒哀樂,能打開平時裝進盒子的秘密,日常不能展現的悲傷這時才會化為淚水流落,在身上侵蝕成凹洞;用堅強隱藏的絕望會累積成一片赤紅的沙漠;成長中對自己的躊躇與不安也會在身後形成困惑的陰影。邵曉露作品中的女性沒有完整的臉,以色彩和線條區隔的五官或許也代表女性在生活中即使不斷與挫折正面交鋒,也持續努力地拼湊自己最好的樣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