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瘟疫的慢性病
Author: author name, 2020年01月16日 00時00分
看到「瘟疫」這個詞,腦海中不免有些名詞出現,比如說14世紀盛行的黑死病。那時人們因透過飛沫傳染而造成極大死亡率,人人皆懼之。反觀現今,在公共衛生的倡導之下,保險套的技術改良相繼問世,儘管已大幅降低感染機率,但同時保險套在規模化之下亦成為人人對於彼此的最後防線,讓人與人之間單純的情慾流動,增添了幾分猜疑與不安,到現今甚至成為了一種武器,一種對社會孤立的報復。
這種報復最活生生的例子便是2015年的馮案,也因此在世界愛滋日這天,參與了當代藝術館所舉辦的聚談暨閉幕演出這個講座活動及展覽。其中,鄭淑麗藝術家的作品『性、權利、身體政治與有罪的可能』,便是以馮案作為核心去做創作。
起初以法官判決文做背景音,男主角赤裸雙眼空洞直盯著鏡頭,穿插一些畫面,男主角周圍全黑以及只有五六道光打在男主角身上。
接著鏡頭逐漸從近景拉至遠景,有多位男子坐在透明椅上圍繞男主角,並著女裝跳舞和相擁親吻。
整部作品前面冰冷的判決文對比主角的神情,似乎這些判決文如同圍繞在耳畔旁的蠅蟲,後段再加上和周圍的男性有互動,更加重了判決文的唐突感。
但是儘管當時馮老師稱自己是U=U(全球公衛宣導已經確認,感染者身上的病毒量若已「測不到」,則其傳染力幾乎等於0)。換句話說,也就是只要自身情況配合醫生叮囑,呈現出低風險的傳染,並持續定期透過藥物追蹤及控制,傳染的可能性仍是極低的,但仍不被法官所採納而予以刑責。更諷刺的是新聞報導卻不問這些人的治療狀況,只片面報導愛滋病患明知有病還開趴散播愛滋,不斷放大單一角度引發大眾對於愛滋病患的對立與厭惡。
如此不負責任的報導,影響了民眾的觀念以及修法的角度,把有危害公共健康的感染者當成治安人口,通報列案管理,並以掃黃掃毒之名強制篩檢。儘管事後證明馮師之病毒量根本「測不到」,然而媒體從未對報導發過更正說明,另外再加上當時國際醫學界因對交叉感染的確切發生機制所知甚少,也從未證實在同一人體裡發生的HIV 重組會造成致病力更強的病毒,所以一直持著未定論。目前已知「測不到」感染者的交叉感染非常罕見,也不會導致治療失敗。
但隨著人權意識抬頭和各種聲音出現,政府亦隨之漸漸調整策略。綜觀愛滋相關法律條文以降,1997年增訂傳染未遂罪,2007年提高傳染罪刑度,2012年馮姓教師案後更出現了「交叉傳染罪」,此罪也是馮案11名感染者被控傳染未遂罪的源由。
早期態度其實一開始並不太友善,一開始政府以保安處分,列管感染者為犯罪嫌疑犯,常常以「社會共識」的名義去忽略了某些聲音,甚至是剝奪了一些感染者的權利。後來透過民眾及團體發聲,才慢慢發展到現在調整成公衛端追蹤調查感染者,自己報告醫療個案管理制度,如此轉變看得出政府對於患者的態度漸漸改善的趨勢,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去做改善。
儘管現在許多人仍會對愛滋保持一定距離,深怕自己也會感染上,但人人都有慾望,為何疾病之人就不能擁有慾望,而甚至是被限制。
現階段無論是法律以及人們對於愛滋的認知,仍舊還有一大長段路要走,也是為何這個瘟疫還仍需要一大段日子去改善,儼然是個慢性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