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寶藏巖「台北機電人」張碩尹
分享 | 瀏覽數: 1354

寶藏巖「台北機電人」張碩尹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03月05日 20時22分

  看著藝術家將回收站收集來的廢棄電器元件組裝成裝置作品的過程影片,忽然讓我想起某些趕海類YouTuber,漫遊、尋找、收集並利用,而且是與原有場域循環方式不同,當代加入的是被觀看的角度;如同趕海是過去漁民的謀生手段之一,但是在今日趕海片段卻在網路上成為許多都市人觀看並藉此放鬆的片段,某些趕海YouTuber還會現捕現吃,可見趕海的目的雖然是謀生,但是手段上卻不是依靠漁獲,而是依靠被觀看,但是在此類比下顯然張碩尹的被觀看/展出有更進一步的企圖。

  227日到315日,寶藏岩國際藝術村舉辦「台北機電人」,由張碩尹與廖銘和(DINO)合作,展出形式包括錄像、裝置與現場演出,現場作品包含紀錄收集與學習維修過程的影片,實際組裝的裝置作品與現場演出。在沒有演出的展覽時期,裝置的聲光效果是與紀錄片的聲音互動,當DINO表演時,則是換掉音源線,裝置與DINO表現的訊號互動。

  會提醒音源差異的原因在於,這個廢棄電器元件構成的裝置並不只是個廢物利用的會發生酷炫聲光效果的作品而已,她可以被視為樂器,她可以被DINO與影片演奏,同時藝術家進入這個環保回收的電子產業鏈中,以自稱"工匠"的精神介入,然後再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以作品來發出自身生產的過程聲音。  

  從藝術與議題的角度來看,過去許多做法是直接紀錄或是再現,這樣的作法容易有倫理界線的問題,但是張碩尹介入的方式很特別,他讓自己成為客體,成為一個媒體讓議題本身發聲,他不只是利用藝術場域的合法性來談論議題,張碩尹是將藝術場域本身重視的形式問題轉變成客體,與他自己在2018年北雙的「溪山清遠」相比,結構上是一樣的,顏料/音源來自議題,「溪」的顏料來自空汙收集、「台」的音源來自廢棄物,現場展出的繪畫與裝置本身最後都會被替換,「溪」中的畫作最後替換成氣喘患者的作品,「台」中的聲音裝置則是呈現DINO的作品。

  這樣的替換是有趣的,畢竟形式風格過去是辨識藝術家的主要方式,但是張碩尹卻將自己退後,讓議題成為形式風格的文本,在藝術介入議題的面向來看,藝術本身成為忠實的載體,張碩尹宛如乩童的讓議題上身,將議題主體化、擬人化,而這樣的作法是依靠有效的將議題對應到形式構成的過程,而非只是以現成的"再現"模式去面對,形式其實是很多年輕當代藝術家所忽略的,但卻委實是需要被關注的重點。

  這種做法看似藝術家退位,但是這種退位是相對於過去藝術家風格作為辨識主體的看法,事實上在當代,藝術家作為中介的組織者時,藝術家如何拿捏自身的存在與議題之間的距離,就成為值得觀察的重點,或者換個方向來看,藝術家透過各種方式邀請議題進入藝術場域,那些與藝術場域的連結可能就成為必要的閱讀路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