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疊的溫柔遣懷「傳家寶」吳佩珊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0年03月10日 11時05分
評論的展演: 「傳家寶」吳佩珊個展
初見此展,乍看是低調色彩與形體的理性排列,然在其講求空間的邏輯,以及作品題目之暗示中,逐漸感受作品中的光影變化、隨此也感受到「時間」在光影中的行動,進而體會作品中不同纖維材質、剪裁所帶來的情緒,以及細密編織的溫柔遣懷。
吳佩珊個展「傳家寶」,以編織藝術為主,自個人史與家族情感的內涵始,作品依序在三個展間,然層次相互呼應,視線得以穿越,身體也在其中,觀眾以行動融入作品形成的風景,轉換空間現實的「內」、「外」,成為記憶的顯現,觸發想像的路徑,身為他者,我們如何理解藝術家的私密內在語言?或,此私密語言真是可以成為普世分享的情感?
圖一:自展場外向內觀看,光影的層疊。
封存在線條材質的編織中,從第一個作品「窗眺」始,筆者有如跟著「情感場所」移動,展開如孩子自家屋向外眺望的想像,六角形及圓型藤編燈箱,則是穿透牆面/現實的眼神,燈箱的光一如來自另一時空,藤編質感具有手作勞動的特色,相較於白冷燈光更有溫度,然兩者相加帶出亦真似幻的氛圍。
圖二:「窗眺」
於此站立,可在長型展場起點看見另兩件作品,第二件作品「地底下」,整齊吊掛密集而高度一致,眾多半透明紗質的布料,上為樹根,或倒置/向下生長的樹,中排則以紅色圓形針穿刺,視覺上密密麻麻,輕巧薄片隨風緩擺,行走其中,像是深入記憶土壤內,深淺不一綠色枝條向下,是在意識不可見之處的生機 ; 空白的地板和牆面,則是作品清淡的影子,若有似無的飄蕩。此作品眾多的層疊量感,以及身處其中,視覺尋覓而沿著細密纖維線條,感受那陰柔(feminine)的氣質,舉重若輕一般,經過許多無聲的反覆敘述。
圖三:「地底下」
圖四:「地底下」細部
接著來到第三個作品「錦盒」,紫色硬質布料,高低不一,不規則的剪出圓形等等,像是內在的文字,或題目帶來的,展開的如攤開與收藏之盒子想像,電腦提花布背面再疊上紗,色彩恍惚且連結前述作品的質地,隱約有種夢境的超然,於作品後方,視覺穿透直到第一展間,又如觀看著「過往的風景」。
圖五:「錦盒」
圖六:「錦盒」另一面
吳佩珊曾談及纖維藝術有「女工」的特質(註),其女性身體勞動性,編織線條反覆來回的堅強執念,則使得她的作品,有著更強的時空「聯繫」。在此展出作品之間,似有引路、穿越、深入與封存的意向,在遠近的觀看距離改變,以及行走動態,視點轉換、光線變化與疏密感受之中,此展運用其獨特純熟媒材語言,以及注重空間氣氛的展示方法,使得觀眾得以藉由藝術家轉化的內在風景,行走到各自久遠的個人史內部。
「傳家寶」為吳佩珊個展,展期:2020/2/19~3/18,地點於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註:
此出自2004年,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館一樓舉辦之「身體驗特展」座談會紀錄,網站連結:
http://web.ntnu.edu.tw/~sstzeng/gender.art/forum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