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水谷藝術「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1537

水谷藝術「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03月13日 21時25分

  你身邊有多少個叫做Jane的朋友?可能多到公司裡還要分大捲與小捲(Jane)才能分辨,而這些大大小小的Jane可能都是藝術家這次創作的起點,從網路上所蒐集的DATA到透過軟體投射出#Jane的概念,而藝術家是如何再度將這個集合概念投射到現實裡,讓觀眾在展場裡面對呢?是否透過展覽這種身體必須在場的方式對#Jane來說才又存在一次?

  37日至45日,水谷藝術舉辦「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橫跨地下室到五樓的展場空間,呈現的是曾鈺涓2016年以來關於Jane的一些思考與實驗,展出媒材包括電腦衍生影像、數位輸出、數位語音、現成物、燈箱甚至包括香水,這些媒材有些是觀眾可能陌生的高科技,也有觀眾熟悉的生活中可感知的物品。

  從地下室展場開始,敘事其實很清晰,被大量的Jane肖像包圍著的一把椅子孤拎拎的在展場中,四周環繞著"my name is Jane"重複地播放著,五樓作品<珍的日誌>是在Twitter,蒐錄數位Jane每日心情並編輯成為英文日記再以軟體翻譯為中文日記,然後以軟體分析後創造出當日情緒對應香水,並提供觀眾試香紙條,二樓的兩組作品都是在一年內每天由程式自動於 Flickr搜尋Jane的照片,並以臉部辨識系統抓取出相片中的臉部,構成一組無法辨識、模糊不清的肖像,分別以動態影像與平面影像隔空相對,三樓的作品則是由三個聊天機器人互相對話產生對Jane的印象,四樓則是將兩年內構成的Jane肖像形成不斷螺旋狀旋卷花瓣的花朵,作者試圖透過顯示不斷流動與消逝的狀態來象徵數位肖像特質,但是也很容易讓這些影像只剩裝飾性的象徵功能,五樓則是除了前述珍的日誌>還有Jane為名開設臉書帳號,其中旅遊照片是挪用網路上傳的旅行照片、將這些照片以影像合成軟體,建構出不存在的風景,再由邀請無關的詩人,觀看影像後書寫出虛構的文字記憶。

  整體而言,可以看出來本展是藝術家近年來圍繞著Jane這個主題所做的各種實驗,在本展中一次呈現,一方面值得稱讚的是,許多科技藝術有時會有觀賞門檻,但是在這次的展覽中,那些技術門檻很好的被收拾在媒材背後,或者說是被包含在形式裡,與觀眾面對面的都是許多人熟悉的社交媒體,可見藝術家要談的並非這些科技技術本身,而是處境,是在科技環境下人的處境,包括人是如何被認知等可以說是相當核心的問題。

  但是這樣的議題放在現實展場中,顯然遇上的是另一個挑戰,也就是在沒有網路作為介質去認知這個展覽的過程,以現實為基礎的閱讀展覽經驗,要如何連結議題處境?當我們看著被裱框起來的臉書頁面時,有多少人會直接拿起手機去看這個臉書帳號的內容?那麼直接放一個QR CODE會不會比較符合期待?當然地下室的椅子或一樓的香水在空間裡是相當具有份量的存在,但是椅子旁的照片有沒有更符合原有議題與網路特質的媒材呢?

  這樣的提問其實不是質疑藝術家,反而是讓人開始思考,會不會是因為某些傳統的要求,不管是對展覽的認知或是升等論文展演的條件,讓科技藝術的創作者必須穿上一件並不適合自己的外衣,而導致作品中形式與空間上的表現落差,或許這也是科技藝術工作者要提出來討論的議題。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