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戲中有壁亦有史——評差事劇團《戲中壁》
分享 | 瀏覽數: 753

戲中有壁亦有史——評差事劇團《戲中壁》

Author: 于善祿, 2020年03月16日 01時02分

時間:2020年3月7日,週六19:3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廣場

 

《戲中壁》原本是鍾喬於1995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列於遠流出版社「小說館」的第一百二十四本,書中講述終戰後初期一群左翼劇人創作、排練、演出、巡迴、遭捕、受難的故事,根據史實而魔幻虛構,時而穿插回憶與夢境,回憶日治時期台、日戲劇愛好人士的交遊,藉由演劇活動展現社會底層的真實聲音,而在夢中彌補現實的缺憾及預兆不祥的氣息。

 

二十五年後,鍾喬將約莫十萬字的小說,改編成一個半小時左右的劇場劇本,並於武漢肺炎疫情蔓延的期間(尤其這次演出故事中的主人翁阿賢患有肺癆),在公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山城廣場演出,該場地主要是以幾棟邊坡屋舍之間的畸零地,加以鐵架頂棚與木造座席所成,近年來差事劇團的許多作品都曾在發表,演出場地的空間獨特性,與差事劇團作品一貫的左翼劇場風格,經常能所契合。這次演出的「戲中戲」裡,述及1946年6月於台北中山堂演出的《壁》(簡國賢編劇,宋非我導演,聖烽演劇研究會演出),劇中那堵隔開貧富差距、生死兩別的牆壁,在山城廣場中,就以那覆蓋了水泥的邊坡土牆來展現,枯槁空手搥牆,天地不應不靈,倒也適當成趣。

 

劇情基本順著時序,與小說梗概有所呼應,主要還是以當年聖烽劇人創作與搬演《壁》為核心,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連鎖效應為續,再貫串抵抗與反叛的革命意識,然卻未竟之業的唏噓,與精神不斷的理想。劇情主線並不複雜錯節,鍾喬仍以其擅長的魔幻交疊敘事手法,將現實、史實、虛構、夢境、想望全都雜揉在一起,且透過表演框架的設計,讓觀眾進出於繁複的敘事層次之間,至少有演員、表演者、述說者、人物角色等,不同的框架,全部仰賴李明哲、謝宗宜、梁馨文三位演員的區隔化表演。

 

李明哲主要飾演阿賢(即簡國賢),謝宗宜主要飾演宋導(即宋非我),梁馨文則主要飾演阿賢的妻子惠子,除此之外,他們三人還輪番扮演了劇中其他所需角色,如劇團同伴、保安特務等,並且依照不同的角色身分或表演敘事的位置,說著台語、日語、客語、國語等多種語言,試圖重現可能的歷史語境,也展現了多語眾聲的政治正確當代性。此外,也演示了宋導講演廣播劇《土地公遊台灣》(謝宗宜那一口道地連氣的台語,聲音表情十足,氣口草根江湖,聽起來很是舒服到位);劇中還引唱了〈海燕〉、〈雨夜花〉、〈一隻鳥仔哮啾啾〉、〈台灣光復歌〉等歌曲,反映那個時代氛圍,而且每首歌曲背後所代表的政治與歷史文化意涵都不盡相同,藉此亦呼應語言的眾聲喧嘩,聽得出來這些語言、歌曲及音樂的刻意部署,蘊藏著聲音的政治。

 

同時也帶出後續劇情所描述的特務監視與追捕,以「北風」為行動暗號,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令人感到肅殺與滯悶,甚至藉此平行譬喻,指稱現下的我們(指觀眾和演員)也都活在無所不在的肺炎病毒感染威脅下,與當年的監控差可比擬;劇終,三位演員與現場演奏的「黃瑋傑與山寮樂隊」(黃瑋傑、張幼欣、周意紋)一起高聲歌唱〈北風啊,吹吧〉,曲風節奏雖然輕快,但是歌詞仍瀰漫著堅毅的鬥志與滿腔的理想。

 

相較於原著小說,總覺得劇場版增添了許多阿賢與惠子相互思念、擔心的篇幅,循著阿賢逃亡的路線,低調地藏匿於桃、苗、中一帶,劇中藉此引出若干客家元素(主要是客語),在逃亡中勞動,也在勞動中逃亡,與惠子之間只能互夢遙想,生命最後活動的大安溪流域,成了「生活命水」,令人不勝唏噓,亦充滿諷刺。小說文字描寫的細膩,與劇場立體的展現,其實各有擅場,當劇中的演員將壁上的話語擦去,甚至是丟棄在地,阿賢則撿起「我的字」,這一小段詩化語境的劇展表現,成功地將二者合而為一,令人印象深刻。

 

整體而言,這個演出處理的題材與表現的手法,都是編導鍾喬所熟悉擅長的,長年浸淫投身於左翼文藝,信手捻來,都可以感受到一脈相承的批判、省思與感懷;演出將觀眾帶入那個時代的記憶想像,經由寶藏巖歷史斷面∕山城廣場的折射之後,傍著新店溪流域,連結到馬場町,戲中有壁亦有史,雖是想像,但可能更接近情感真實,這個作品帶有一股同是劇場人、革命者、文化行動工作者的脈動與共鳴,有溫度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