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互斥的現實「感官瑜珈」國美館
分享 | 瀏覽數: 999

互斥的現實「感官瑜珈」國美館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元棠, 2020年04月06日 11時07分

評論的展演: 感官瑜珈

 在防疫時期,若感官措手不及突然失效,藝術則如何回應? 


37日開始的「感官瑜珈」展,提出彼得德庫佩瑞(Peter de Cupere)、上田麻希(Maki Ueda)、林人中、陳小曼、程仁珮、鬼丘鬼鏟、申成帛與金容勳(Shinseungback Kimyonghun)、lololol8組藝術家,共17組作品。其中作品如引發感官、深究身心,進而改變作品與觀眾的距離、與關係定義為主,也藉由藝術家舉辦之工作坊,延伸現場作品與觀眾感官互動的機會,以達策展之理想。

 

如策展文中提到如同「瑜珈」之「身心合一」等意義,可知意欲使觀眾感受更多外,也藉由五感深入內在,且於個人內在進行深究,呈現細微心理轉折,或景觀式的數位群體轉化 ; 於是,個人的觀看/感知行為,在這個展覽期間,或可擴大延伸至群體,一如於lololol發起之「未來道」,其中藝術家林亭君作品《3C形意拳》,模仿3C產品的肢體語言和特徵,開展人、機械與環境之間運動的連結性,以身體模仿機械運轉,產生異質的身體,此來自於日常的觀察,進而聯想創作,群聚養身的拳法,將此人與機械動作的邏輯連綴,並又再次回到人群,以集體的參與分享,顯現科技與人界線日益模糊,而有著和平療癒之去向。

感官瑜珈3c

圖一:lololol 。3C形意拳》、《調音帖》、《未來道:實景遊園》。

另,鬼丘鬼鏟的錄像作品《夜間動作、存擋失敗和過去的表演》,在國美館的360度環繞式展出廳中,以分隔畫面的連接,顯出各角度拍攝的表演,在催眠師的語言裡,自強光空白,逐漸顯現畫面,乍看是「睜眼做夢」的想像表演,表演過程拍攝並有紅外線監視器進行紀錄,眼珠反光,畫面呈現了人類的動物性,其中手掌畫有星形,暗示在未知場域中,這是一場深夜的擬宗教行動,具有遙遠且神秘的氛圍,似乎展現了無意識的感官,更靠近現實的邊界。

 感官瑜珈鬼丘

圖二:鬼丘鬼鏟。《夜間動作、存擋失敗和過去的表演》。

原本強調著感官的現場感受,如今因疫情緣故,此展只能部分感受,例如,氣味分子透過口罩部分感受,如同彼得德庫佩瑞《擦嗅畫系列》暫停「觸摸式」互動,而現場的薰衣草毯香氣撲鼻,與牆面金框內以刮聞顏料為主的單色畫,在畫面與實體之間相互呼應,但疫情解消了藝術家的意圖,讓現場感官成為想像,而改由傳統式的視覺觀賞為主。藝術家上田麻希《嗅覺迷宮》之中,自櫻花香氣出發,從嗅覺想像日本賞櫻習俗之最佳位置,讓觀眾行走眾粉紅小罐之間,分辨嗅覺中的細微差異,與整體產生的想像氛圍。講求社交距離的時刻,感官必須收起,口鼻必須遮蔽,感官的能力,似乎必須更多的昇華為想像,如同藝術家林人中在此展中的行動作品《看不見的肖像》,此行動藝術屬無可直觀的作品過程或許預言且切中此刻,林人中不以視覺繪畫對方肖像,而遮起眼睛,藉由與參與觀眾的對談,建立起私密的交流空間,其肖像可謂「心像」,是不可說的「話語」。而在來自韓國的藝術家申成帛與金容勳作品《心》這件互動裝置藝術中,企圖以辨識觀眾臉部情緒,化為機械裝置動態中的浪聲變化,但當觀眾皆戴著口罩,於此,當情緒無可感應,成為反覆的運轉與擬浪則有著徒勞美感,正在世界流傳的「瘟疫」就是隔閡。

感官瑜珈嗅聞

圖三:彼得德庫佩瑞。《擦嗅畫系列》。

感官瑜珈林人中

圖四:林人中。《看不見的肖像》。

感官瑜珈心

圖五:申成帛、金容勳。《心》。

而其他作品,如藝術家陳小曼《Table for Miss A》探究厭食之中的心因性失調、藝術家程仁佩《食譜演化運動》則透過拍攝「食物雕塑」呈現飲食文化中的人口結構改變,此個人感官與社會聯繫的探討,讓味覺透過物件與畫面中的口述,除照映觀眾自身,並呈現共感的景觀。

感官瑜珈厭食

圖六:陳小曼。Table for Miss A》。

感官瑜珈食物雕塑

圖七:程仁佩。《食譜演化運動》。

現場的身體感知,成為處處考量與禁止,尤其是「Social Distancing」此距離感的要求,改變身體感官對此的直迎,而迂迴,閃避......感官感受暫且在其中成為一種空缺和遺憾,疫情的影響,使得原本欲觀眾貼近的作品,在距離感的強化中對比出預料之外的思考,於是,在此現實下,本展延伸出不同的當下感知,也讓互斥的現實成為另一個思考點和隱喻。或許在瘟疫突襲打亂原本秩序之際,本展於此「互斥」之間,也得以同時再定義展覽方式,與可能的未來。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