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交響化之新編戲《大宅門》
Author: 賴多俐, 2020年04月09日 16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大宅門》
「自古美人,愛英雄,寧做英雄妾,不做傭人妻」
此齣京劇《大宅門》是由北京同仁堂樂家,真人真事故事改編而來,2001年電視劇播出《大宅門》問世,2013年於北京搬演話劇版《大宅門》,兩年後導演郭寶昌擷取電視連續劇《大宅門》1906年前後時間段,講述濟南府花魁楊九紅姻緣結識京城白草廳少爺白景琦,一見鐘情而自贖跟隨,但最終卻難進大宅門的人生際遇。
京劇新編戲《大宅門》,將傳統戲曲美學化,然而演員妝容雖保有京劇特色的紅,不過妝容及服裝,多以民初時期的裝扮為主,偏向電視妝容。
大陸新編戲受到樣板戲影響而來,故在看大陸新編戲時,不論是音樂設計過於高亢激昂,連整齣戲的節奏非常緊湊,鏗鏘有力。
《大宅門》一故事,圍繞著濟南府花魁楊九紅,悲慘的一生故事,不過此齣新編戲,卻是一齣未完待續的上集,當觀眾隨著故事的脈絡,情節、戲劇節奏,雖著劇情到達最高昂情緒時,並未給予一個隱喻或者小結,字幕機出現了「全劇終」!
劇情收尾,視覺畫面直接拉回50年代,蒸汽火車到站的畫面,燈光效果,加上煙機,聽覺更是蒸汽火車到站的汽笛聲,視覺及聽覺仿佛將觀眾帶回那個年代,不過燈光效仿蒸汽火車到站的頭燈,打在觀眾席上,增加深入其境的效果,不過此舉卻令觀眾視覺感到壓迫,甚至刺眼,當觀眾隨著劇情情緒激昂的節奏,並且期待著接續故事發展的下一幕時,字幕卻出現三個抖大的「全劇終」,所謂的見好就收、嘎然而止,令在場觀眾各個錯愕,譁然,啊!這樣就全劇終了?
近幾年來,傳統戲曲於音樂上,加入交響樂提升音樂飽和度,但過於交響化時,就有失傳統戲曲特有的音樂特質,《大宅門》此齣京劇文武場與交響樂形成對比,音樂設計將交響樂設計的非常高亢、高昂,當演員唱完唱段後,接續唸京白時,卻無法繼續延續唱腔之意境,所表露出的情感,導致演員難以掌握好戲劇節奏的流暢度,情緒轉化的非常突然,音樂上,也受到大陸樣板戲之影響,雖然音樂飽和度及音效氛圍讓整齣戲,更加緊湊、澎湃,不過也易造成聽覺上的疲勞。
《大宅門》場景採用宅門大院的高牆,一景到底,沒有過多的視覺多媒體及燈光效果,雖然舞台簡單化,不過卻更加凸顯《大宅門》此齣新編戲所要呈現的戲曲美學,於硬景的部分,若可以善用簡易的意境會更增添視覺的意境,唯一可惜的是《大宅門》打著傳統戲曲藝術美學之名號,卻沒有看見更多突破傳統戲曲框架之美學,只於服裝及京劇扮相有別於傳統戲曲以往的樣貌,提升質感外,應該還有更多傳統戲曲之美!
反觀臺灣目前京劇新編戲,也漸漸加入交響樂之元素,藉由交響樂提升音樂的飽和度及增添戲劇張力,是否我們可以思考,除了西方的交響樂外,於我們東方的器樂上,是否也有可代替之樂器能做出相同的音樂飽和度?
當過於交響化時,反而卻破壞了傳統戲曲原有散發出來的韻味及音樂特質?
值得我們去省思!
《大宅門》此齣新編戲,劇情雖高潮迭起不斷,但故事情節有許多地方值得人們省思,隨著劇情起伏,期待著女主角楊九紅,如何面對自我的人生,克服自我的困境,也期待著是否有當年民初時期女性意識在裡頭,劇情的部分,仍然覺得相當可惜,希望可以看見更多的導演手法,一齣悲劇可以藉由戲劇的演繹方式,彌補及轉化更深層的人生頓悟,甚至於給予一個新的生命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