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你不會問一朵花為什麼要開?—成為沃土的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
分享 | 瀏覽數: 507

你不會問一朵花為什麼要開?—成為沃土的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

Author: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0年04月21日 10時23分

文章標題,源自導演蔡明亮的經驗談,緩慢、冗長甚至讓人想睡的觀影狀態,常常讓觀者充滿疑惑,「你不會問一朵花為什麼要開?」這是蔡導對多數發問者想說的話。

 

蔡明亮《家在蘭若寺》拍攝現場一隅

「藝術」或許是僅次於「文化」還要難解釋的一個對象;「聊藝術」時,最常聽到的對話起手式是「藝術好難懂吔」、「看不懂的就是藝術啦」、「藝術家都死後才有名」、「藝術家都怪裡怪氣的」⋯⋯上述這些說法,認真細究,圍繞在「藝術品」與「藝術家」之間,因為多數的人相信羊毛出在羊身上,倘若藝術家是「生產者」,而藝術作品則被認為是一個產品、成果、商品或是完結?產品有問題、成果出問題,或是說明書看不懂,問藝術家「本人」當然就是最清楚的;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尤其是面對所謂的「當代藝術」的時候;綜合前所述,「這個我也會」與「這樣也可以?」更是美術館、畫廊或是表演場地,進行藝文活動時更常閃過的自忖。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01年成立,而台新藝術獎也自2002年開辦,透過機制,以中介者的姿態,透過機制鼓勵創作,更重要的是穿針引線,讓藝術領域的專家,分享自身的觀察與當下的批判,這樣的機制可謂台灣的先驅,鼓勵了更多創作者,也補足了許多台灣藝文環境的生態。今年台新獎今年邁入第十八年,每一年入圍的作品,都是與生活同步脈動的縮影。

 

《馴國-吳權倫個展》_肖像|噴墨相紙|59.4×42cm|2018-2019

環視今年入圍的作品,愛狗成癡的人很多,從一隻狗延伸成一個關於歷史、生物、文化調查計劃的卻很少,因為涉及很多知識領域,卻又不完全屬於哪一個領域,以「藝術」之名「永久暫記」觸發更多討論,這是吳權倫作品《馴國》可貴的地方。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機,與社群媒體一「拍」即合,「自拍」是觀看行為,是人性、現象與文化,那可以是藝術嗎?李貞葳的《不要臉》用充滿挑釁、輕蔑的表演,演繹了你我都知道,卻不曾說出的自拍心底話。在中正紀念堂前廣場或各戶外地點以「自由」之名演出的「自由步」,表演地點與作品名稱,是近乎是「答案就在影片裡」的開門見山,與驫舞劇場《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同樣深沈,且直白的生命提問,是圓劇團結合喪葬儀式與馬戲肢體的《悲傷ㄟ曼波》,在嬉笑怒罵間,伴隨生命ㄟ無常與無奈。

 

圓劇團結合喪葬儀式與馬戲肢體的《悲傷ㄟ曼波》

 

今日,我們想要進行一趟旅行,前往從來沒去過的景點之前,除了使用Gogle map,為了增加一些真實性,還會問過去過的人,要怎麼抵達?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到了之後可以看什麼地方?如果這個地點是月球呢?在人類踏上月球以前,從來沒有人去過,這趟旅程在行前可以問誰?更遑論抵達之後還要去哪?或許不要忘記,前往月球的起點,是你我共同生活的地方,而藝術家創作的起點,也是你我共同生活的日常,如果藝術家是一個要前往未知之地的行者,基金會將是一個目送升空與迎接歸來的團隊,分享孤獨的啟航,傳遞冒險的進程,如果藝術家是一個用盡生命綻放的花朵,基金會也將成為沃土,培育花朵,分享喜悅,而不問花為什麼要開。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經過一年的選粹,即將在這個月開跑,即使遇到肺炎疫情,仍然願意相信藝術,可以讓我們,在日常中堅強,更多作品資訊與相關活動,請連結官方網站與粉絲專頁。

 

文/劉星佑 原刊載於《台新月刊》2020年五月第329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