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屏東美術館「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上
分享 | 瀏覽數: 1092

屏東美術館「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上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05月25日 22時22分

  從「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到「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也從斜坡上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轉移到平地的屏東美術館,空間的轉移可能也意味著對話者的改變,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轉移是充滿自信的,也就是說經歷過前幾次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相關展覽,部落創作者對原住民當代藝術的主體性有足夠的自信與體制對話,另一方面,這次在乾淨的白盒子中展出,策展人試圖脈絡化、在地歷史化的看待,從空間敘事到時間脈絡的企圖心可見一般。

  417日到85日,屏東美術館展出「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延續去年的策展團隊組合,由徐文瑞擔任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擔任在地的協同策展人,邀請大山地門地區23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形式包括繪畫、木雕、活動影像與空間裝置等,展場共分六區,包含戶外藝術廣場。

  乍看之下,本次的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似乎是個非常中規中矩的白盒子展覽,而且還是依照藝術家輩分時序排列,但是仔細看我們會發現,這裡面其實可以看到策展人在部落的深耕與提問,例如101展間的確是以一般認知的美術館、獎項與市場認知的部落前輩藝術家們試圖建立系譜,但是也正是這個系譜呈現了作為基督教牧師的Sakale Savalju(彭水光)的作品卻是滿滿的魯凱族神話,而Arulhadenge Valialane(杜巴男)那些充滿魯凱精神的木雕中,同時也有一件構圖形式幾乎是與大衛所繪的<橫跨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一模一樣的<蔣中正>,這些作品可能只有部分表面符合一般白浪漢人認知中的原住民藝術,但卻正顯示出原住民當時的處境,而藝術家們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以作品去回應時代,同時這種回應又是如何被觀看且又回過頭來影響創作者,顯然都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相對於101展間的脈絡,102展間是以Pulima的概念來建構,我們可以看到雷氏家族在「排灣三寶:琉璃珠、青銅刀、陶壺」復振,或是Sakuliu Pavavalung(撒古流.巴瓦瓦隆)對大山地門地區創作者的影響,而這幾位都是Pulima家族出身,對部落的藝術發展有著不同面向的影響,例如雷氏家族投身在傳統三寶的研究、復振與創新,或是Sakuliu對大山地門地區較年輕世代的影響,直接被策展人稱之為"另類的Pulima藝術大學",這樣的爬梳顯然超出了對師承脈絡的追究,比較可能的是試圖以部落為主體來建立主要的敘事系譜。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