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美術館「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 下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05月25日 22時29分
策展人在此建立以部落文化為主體性的敘事,一方面Pulima本身的傳承與對當代的回應,這或許是已經被接受的概念,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與101展間中Arase Salrebelrebe(杜文喜)的作品作為對比,我們會發現簡介中以"素人"藝術家來形容Arase,所謂的"素人"可能並非主流傳統中與學院對比的素人定義,而是要與Pulima家族對比,而在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可能才意識到Pulima概念的建立不只是辨識、而是建構部落主體性的必須,當然,這樣子的討論至少也還需要兩個方向做出研究,就人類學角度來看Pulima家族在文化與藝術傳承上有無限制或是慣習,而在藝術方面,在風格與形式等方面也要做更多細緻的探討與比較,但是至少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問題的提出。
當然,在策展人深耕當地的同時,某些問題也開始慢慢浮現,一方面是與漢人為主的市級公部門的合作,在敘事觀點上要如何延續?從部落主體化的建立到與漢人的對話是條艱辛的路途,另一方面,以大山地門地區藝術家為主體來持續策展是否有其限制?部落前輩藝術家們可能是這次的探討主題,而我們也看到中生代藝術家如雷氏家族兩兄弟等人都有著多年創作思考經驗與累積,在與策展人對話後形成正向的前進,但是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在每年一次的展覽中,是否能夠跟上這樣的節奏,而不至於缺乏累積與反思,而或許這也是個機會,或許主辦單位也可以思考,是否把展覽擴展到更多的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家,形成良性競爭與資源分配,同時讓更多不同族群的當代藝術家可以有更多交流與曝光的機會。
必須坦誠地說,這是筆者第一次走進屏東美術館,在近年來各地方美術館陸續開設的時代,各地方美術館如何設定特色與定位的確是個問題,除了地方性的藝術家以外,如何在台灣主體性下與世界對話,這是需要先有自我理解的,欣見屏東美術館的企圖心,將原住民族的當代藝術表現納入其中,當然這裡面需要有更多持續性的投入,包括研究、典藏與教育等等,期待這能是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