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樂團-當古典詩詞邂逅阿卡貝拉
Author: 趙芳依(國立 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研究所), 2020年07月02日 11時35分
評論的展演: 《當古典詩詞邂逅阿卡貝拉》
碰!樂團-當古典詩詞邂逅阿卡貝拉
演出:碰!樂團
時間:2020/06/03 12:50-14:00
地點:中原大學風雅頌音樂中心.
今年疫情關係,造成藝文界表演活動的暫停及延期,藝文界的表演活動拜科技所賜,得以透過線上直播,所幸,目前國內的疫情獲得控制,各藝文活動得以解禁開放展演。
位於桃園中原大學內的風雅頌音樂中心觀眾席本就為數不多,主要以校內的師生為主要觀眾,亦開放少數的校外民眾入內欣賞,疫情原因只開放校內50位、校外15位觀眾至內觀賞,身為觀眾之一的我,第一次身旁沒有觀眾,且全程配戴口罩並配合量體溫才能進入反而有一種新奇的感受,彷彿是VIP才能擁有的規格及享受待遇。
當天的表演團體是臺灣第一個將古典詩詞融入阿卡貝拉的的「碰!樂團」〈Poem vocal band〉,從樂團的名字就可明白為什麼中文為「碰!樂團」,他們將詩(POEM)入樂的方式,配以中文諧音「碰」來表示「POEM」,以中國古詩詞為創作基本元素,再融入不同的音樂曲風,可以說是「中國古典詩詞X音樂」跨域的創作。跨域早在1980年就興起,自2000年開始,跨領域的各項展演開始如火如途的開展,跨域創作是多元時代的潮流,滿足觀眾的視聽、符合求新求變的趨勢,也正是現代藝術家們創作的方向。
當日的表演節目一共十首歌曲,以投影的方式將歌詞投影於牆上,減少在視覺上有布幕的隔閡感,每首歌長度大約四、五分鐘,此次的表演有五位優秀歌手演出,分別是女高音:陳虹竹、張維庭,男高音:周家寬,男低音:紀景華,人聲打擊:陳法憲;碰!樂團以阿卡貝拉的演唱形式,用最原始「純人聲」來演繹音樂,每個聲部使曲子的聲部表現出最協合的分部,呈現最自然的人聲美,人聲打擊可以將之定義為人類身體所能創造出來的聲音,以身體製造各種樂器的聲響甚至是節奏的變化及環境音的音效,在聽覺的過程中增添了想像力,似乎也有視覺在腦中的畫面,於聽覺享受的同時,腦中可在思考聲音表達了什麼。
碰樂團的人聲演唱透過麥克風的傳達,歌唱形式包含輪唱、重唱並搭配多元的音樂曲風,例如:爵士、抒情、流行…等來演唱,若不是我身在現場,很難想像如何用爵士曲風來詮釋經典的古典詩詞;人聲打擊不僅只在”噗哧嗑哧”!人聲打擊通常被使用來增加節奏感讓曲子增加律動,聽覺上充滿了不同的層次,賦予歌曲別具特色的色彩;歌曲中的主唱隨著曲子的呈現主唱也隨之改變,並非一成不變都維持同一位主唱者,和聲跟主唱的搭配是協合的且聽覺上非常舒服。
雖然以詩入樂,音樂的搭配不是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為創作手法,表演的過程更加入了跟觀眾的互動,有獎徵答,大多數的欣賞觀眾為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非常活潑,觀眾的參與度相當高昂有興致,常常是笑聲連連的。
整場表演以古典詩詞為本,即便是論語,是可以跟觀眾端產生共鳴與連結的藝術,傳達了中國文化的古典詩詞,以人聲音樂為傳達的媒介,好一個「碰!樂團」!Bro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