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多重身分創作者的記錄人-第18屆視覺藝術獎:陳以軒「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Author: 轉載自 今藝術&投資雜誌 2020 七月號 第334期, 2020年07月14日 17時50分
文│鄧韻琴
第18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攝影/陳俊廷)
藝術家陳以軒自2012年從紐約返台後,多年來以藝術創作者的身分進行創作及參與展覽的同時,也承接了許多表演藝術界的紀錄拍攝、藝術機構訪談影片的拍攝製作,以及其他領域活動的影像紀錄及製作工作。在2019年台北鳳甲美術館的「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中,藝術家將自己生命中的接案歷程以巧妙的方式串連,敘述在不同的影像委託工作裡,創作者如何看待創作與接案製作的分界—看似模糊卻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製作過程中的深層思考。作品《委託製作》探討藝術產業勞動現場的情形,並延伸青年藝術家對於創作時面對現實生存問題的思考,同時在作品討論身體性的過程中,反映影像工作者這一職業的本質,也是成為《委託製作》獲得本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殊榮之重要契機。
陳以軒找到20多位與其有著相似身分的創作者,「委託」他們成為演員與攝影師,共同參與完成作品。拍攝過程中,陳以軒挪用過往被舞團、劇團委託案件中舞者們表演時的肢體動作,精心設計編排,而這些拿著相機的參與者也以「被委託」的名義,接受他的各種指令,藝術家並在其中安插「委託者」與「被委託者」的訪談片段。在為期四天的拍攝中,陳以軒所運用的拍攝角度複雜而多元:演員們一邊執行陳以軒的指令,一邊用手中的相機拍攝畫面;拍攝場域內亦有攝影機時常定點紀錄排練過程,讓演員、側拍者以及導演全都入鏡;以及花絮側拍,將現場工作人員的狀態全記錄,也為部分演員拍攝劇照。《委託製作》長達約56分鐘,分為四幕:在第一幕中,排練的過程凸顯接案工作者與業主的關係;第二幕聚焦於參與者攝影拍攝過程中而形成的群舞;第三幕來到個人solo的部分;而第四幕從群舞回到個人談論創作與接案上。該作品耗時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影像剪輯、後製。藝術家在《委託製作》的配樂上擷取了平常接案影片時常用到線上配樂資料庫中的西洋古典樂與流行音樂,輕快而又詼諧,最後共以八個銀幕在鳳甲美術館的展場呈現。
「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展覽現場。(鳳甲美術館提供)
陳以軒的《委託製作》,反映許多創作者在低薪世代的大環境下,以「斜槓」的身分來面對現實生活壓力並尋求創作機會的處境,而藝術家本人也以「委託創作」的形式與美術館展開合作。結合參與創作的創作者們的經驗,陳以軒將展場作為藝術實踐的場域,圍繞「委託製作」展開更加深入地探討。《委託製作》巧妙地將內容與拍攝製作過程相結合,搭配上環繞式多頻道銀幕,使觀者在展場中身臨其境般,融入作品氛圍,並與作品產生互動。《委託製作》歷時一年半的發展,陳以軒從自身過往的創作脈絡裡,發展出全新的、可持續的創作計畫方向,卻也始終緊扣藝術家「個人生命史」這一創作脈絡,成為獲得本年度視覺藝術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