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閉幕音樂會
Author: 趙芳依, 2020年09月07日 14時08分
2020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閉幕音樂會
演出:屏東希望兒童合唱團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
台北愛樂合唱團
時間:2020/08/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文 趙芳依(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
由即將邁入第二十屆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主辦的音樂會是每年臺灣音樂界的盛事,尤其今年適逢音樂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250歲誕辰,此場音樂會結合貝多芬的作品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 125並邀請屏東希望兒童合唱團一同演出;其中,希望兒童合唱團為上半場的表演,獻唱排灣、魯凱兩族的古謠,下半場則為貝多芬作品的演出,本評論聚焦為上半場希望合唱團的演出,期待能為原住民文化留下紀錄供其他愛好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者做為一些參考。
於正式演出前,導聆人為演出的節目以中、英雙語的介紹,做為國際的音樂會能擁有英語的介紹是再正式不過的事,同時,導聆的專業解說引領聽眾提早進入音樂會的狀況值得鼓勵。
原住民族群擁有各式表現文化的方式,希望合唱團以傳唱排灣、魯凱兩族的古謠為載體成為傳承文化的一種表現,口傳心授的古謠是原住民的歷史紀錄,筆者查詢了希望合唱團的資料,發現他們表演經歷豐富,在臉書專頁介紹中提到:在歌唱之中找到力量,每一次表演或比賽,來自台下肯定的眼神與掌聲,都給予他們翻轉自身逆勢的莫大支持,這股支持讓他們開始獲得自信,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翻開節目單上半場演唱的曲目共五首古謠,筆者心中默默思考這五首曲子能夠如何展現自身的文化?古謠是一種音樂表現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在蘊含老祖先生活經歷、歷史及智慧,團員們的年紀平均為為國小、國中生,且女生居多,演唱的曲目安排中有現今不分身份、性別,祈望出征順利、激勵士氣的勇力舞(傳統勇士舞為男人專有的歌舞)、婚禮的演出,以曲目的安排不難想像會有舞蹈搭配歌唱以唱跳的形式表演,歌唱的形式可能有齊唱、男、女混聲或對唱的方式展現。
團員們身穿排彎族的衣飾,絢麗華美著稱却不俗豔,頭上配戴充份顯露身份或戰功的傳統頭飾或花環,身著披肩,古謠除了功能或節日慶典應用外,其他的三首是生活性質的歌謠,在演唱中,團員身上的飾品有類似鈴鐺的物品,在走位的過程中輕輕的發出聲響,不過份的喧嘩好似即興的伴奏,舞蹈的呈現有慢有快,隨著曲風,有時繞圈慢步走,有時舞蹈中帶有呼喊聲,時而跳躍顯示勇敢無懼的形象,整體來說呈現了排彎、魯凱族的文化,無論是以音樂中古謠演唱的形式或舞蹈、服裝都展現出他們傳承部落的文化,配以純真、不刻意自然的歌聲,發自內心的震憾與感動,有不少觀眾都是帶著感動的眼淚欣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