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保存之《崑劇專場》
Author: 王璽傑, 2020年09月09日 09時38分
評論的展演: 國光劇團《崑劇專場》
演出單位:國光劇團
時間:2020/08/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作者:王璽傑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誇領域碩士班
國光劇團於8月22日下午推出五齣經典崑劇折子戲〈夜巡〉、〈遊園〉、〈拾畫叫畫〉、〈呂布試馬〉、〈馬前潑水〉,主演分別為劉祐昌、林庭瑜、呂家男、王佩宣、李家德、鄒慈愛、陳長燕,中、青輩皆獨當一面,藉此向觀眾展現傳承及訓練的成果。
首先,〈夜巡〉是戲劇指導溫宇航於北崑任職時,曾學一齣失傳的劇目,特地引進臺灣,並由劉祐昌擔任劇中主角卞九州。劉祐昌在劇中的唱腔、唸白運用及人物詮釋皆有大大的進步,嗓子的穩定度、唸白的噴口音,字字清晰。
武生在京劇行當中,是相當考驗身體素質的一行,劉祐昌的美中不足處,則在身段表現上,或因年歲增長而感到些許辛苦,不過雖稍稍失去「勁頭」,但人物詮釋及規矩的身段表現已屬難得。
總之,〈夜巡〉中規中矩有其精彩可看之處,比如其情節的趣味性,人物間的互動及交流,也慶幸該劇能夠傳承於臺灣,未來希望能有更多好戲永續流傳。
接著是〈遊園〉,正值青春的林庭瑜和呂家男分飾杜麗娘與春香,前者在國光劇團的培育中嶄露頭角;後者經過中國崑山崑劇團的洗禮中改頭換面,兩人分別受到不同的訓練後,在溫宇航的指點之下,眼神的運用、人物的揣摩與刻畫有著顯著的進步,稍嫌可惜之處,即二人較缺乏舞臺經驗,舞臺經驗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煉化,這樣的「過程」是每位演員必經之路,也是讓戲能夠被磨礪出個人特色的關鍵。
〈拾畫叫畫〉由國光青年女小生王佩宣飾演柳夢梅,此戲在崑劇小生中是一齣難度極高的進階戲,獨自一人挑樑四十分鐘,利用自身的唱、唸、作、打的功力把觀眾的目光聚集在身上。
王佩宣在國光劇團的培養之下,漸漸成熟,這次能夠整齣戲完整呈現已實屬不易,該劇之演員,沒有一刻歇息的時候,曲子一曲接著一曲著,過程中的聲情掌握是最難掌握的。
基本上,這齣戲是拿下了,如同前一折〈遊園〉缺乏的是舞臺的歷練,演出中的舉手投足看見溫宇航的影子,但仍「節奏性」掌握稍嫌不足,〈拾畫〉算勉強過關,僅有【千秋歲】的曲子,這一大段不夠善用舞臺,將場子走滿,〈叫畫〉可惜在【二郎神】中三段曲子中,刻畫人物情緒鋪排的層次不夠明顯以及對畫的喜悅而發出的「笑聲」掌握的不太好,人物的表現需要再瀟灑一些會更好。
總之,佩宣在人物的刻畫、嗓子的音色、唸白的情緒、與畫之間的關係有明顯的進步,若是能多演多磨練,會有更好的成績。
兩齣《牡丹亭》中的經典折子戲,令人意猶未盡,也期待國光未來能夠推出全本《牡丹亭》,不僅造福觀眾的眼福,更能給予青年演員挑戰突破自我的功課。
演出的安排怎麼可能會少掉熱血的「武戲」,國光的節目安排竟然把武戲安插在文戲中間,可見最後一齣大軸肯定有它的可看性。
〈呂布試馬〉由國光劇團極力栽培新秀武生李家德擔任主演,近幾年的成績斐然,一次次的驚艷觀眾的目光。
這次的〈呂布試馬〉沒讓觀眾失望,一出場的英姿煥發就有炸窩般的掌聲,可能是緊張的關係,前面的一些動作展現並不太穩定,後來漸入佳境,「試馬」的過程中安插了高難度技巧的翻跟斗,令人擔心卻又興奮,劇中安排了路障、高臺的關卡來展現馬的耐性,其中,展現出與馬的一致性,人物的刻畫細膩,不是單純把老師教的展現成果而已,這一點值得嘉許,唯一可惜的是,「跺泥」(戲曲身段:單腳站立)一直不太穩當,還需要更加的努力。
另外,與家德搭配的馬童潘守和,在「毯子功」上的技巧呈現乾淨俐落和呂布兩人的默契十足,看的出兩人私下花了不少功夫,僅有一點需要更加強,就是臉部表情的揣摩,略嫌生澀。
此戲路子雖照北崑的演法,看得出來戲劇指導溫宇航以及主排王逸蛟因材施教,善用學生之長處,在身段設計、跟斗運用上有所安排,創造出屬於國光劇團的版本。
大軸戲〈馬前潑水〉鄒慈愛、陳長燕主演,兩位演員正值舞臺經驗豐沛之時期,出場的英姿、腳步的走位、嗓音的渲染、唸白的節奏、情緒的轉換,皆是成熟的狀態,把程式化的規範融為生活趨近於自然流露的表演,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能知道為何會安排在最後一齣大軸戲了。
〈馬前潑水〉敘述「覆水難收」的故事,單演一折無非是考驗演員的功力之外,也是《爛柯山》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劇中崔氏已達到近乎瘋狂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陳長燕將崔氏演活了,在劇場內,被她帶進戲中,情緒之間轉換的流暢自如,刻畫出崔氏的後悔,瘋癲中帶點清醒,這樣的表演手法非常的困難,只要閃神就會被觀眾發現,其中有個建議,當用盆子要收水的橋段當中,瘋狂的程度能再誇張一點,宣洩的程度一提升,就會與剛出來的氛圍有明顯的對比。
而鄒慈愛在人物上的詮釋掌握得宜,臺下的觀眾紛紛被兩人的演技感動而落淚,也在散場時聽到,希望能夠推出全本《爛柯山》。
整體而言,五齣經典劇目,均博得觀眾們的喜愛,不僅看到了青年演員使出渾身解數,也看到資深演員爐火純青的功力以及國光劇團上下一心團結之默契,更在臺灣留下寶貴崑劇劇目的傳承,可謂一舉數得,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