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日常生活的孤獨樣貌──談2020「見花開劇展」三部劇作的孤獨詮釋
分享 | 瀏覽數: 284

日常生活的孤獨樣貌──談2020「見花開劇展」三部劇作的孤獨詮釋

Author: 蘇恆毅, 2020年09月22日 20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2020「見花開劇展」

2020「見花開劇展」

演出單位: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阮兜》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亡而生》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孤獨討論課(一)》

時間:2020/09/06 14:00

地點:新嘉義座

作者: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由阮劇團主辦的「見花開劇展」至今已是第六屆,每一屆的演出主題均有巧思,讓南臺灣的大學戲劇相關系所的學生,得以在此中初試啼聲。這不僅對於演員,於編劇、導演而言,均是重要的成果發表與交流的重要活動。

  本次的主題為「52赫茲」,從生命中的孤獨感為起點,讓參加團隊進行命題作文,各自詮釋「孤獨」的意義。本次參加演出的團隊除中山大學與臺南大學兩校的戲劇系外,另有中正大學中文系,這對劇展而言,不僅是新面孔,同時也是當前臺灣各大文學系所開始發展表演藝術、並深化文學跨界的指標性參展,同時開啟文學與戲劇兩系的交流互動,是值得關注的校園劇場現象。

  而「孤獨」作為演出主題,也扣合了當代社會中的生存課題,思考的是人與世界的相處關係雖然帶著距離,卻希望自己能夠被了解、或了解他人,而在這樣的互動當中,進一步思考「我」是誰?又該如何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讓「我」的形象能夠清晰地存在於世界上,而不至於被無聲地同化。這樣的主題在劇作中,並不罕見,也是值得發揮的主題。雖然三校均以此為題,然各自切入的角度並不相同、表現上也各有特色,故宜分別討論。

 

《阮兜》:「我」與家庭的隔膜

  《阮兜》以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的方式,表述五人各自在上大學之後與家人相處間的不同情形,涉及的內容從系所想像的落差、因為排行所產生的不平衡感、期望得到家人肯定、性別認同等多種層面,各自揭露出自我與家人之間在溝通與相處上的隔膜──雖然關係很親近,但不知為何無法碰觸到各自真實內在。這種心理上的距離,又透過生活空間的轉變,形塑出空間距離上的不易溝通,深化出「我」與家人的距離感。

  這樣的表演方式將演員內在的渴望展現出來,也經由敘說試圖達成自我治療。但在劇本上,最後透過生日影片的日常感,道出「家是避風港」、「我們應試圖調整相處方法」,則難免有傳統作文表述家庭關係時常見、且「思想正確」的結尾。但孤獨感作為主題,其實要回歸到的是人在群體生活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而非將自我消解於群體中,因此在劇作所要呈現的概念中,應該思考的是:身處在家庭當中,除了瞭解家人、家人也需要對敘事者進行理解,而敘事者又可以從中發現到家庭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如此才能夠讓這個劇本的詮釋方向更為豐盈。

 

《亡而生》:愛情在空間中的日常消耗

  《亡而生》則將主題建立於愛情上,經由死亡後的回顧,敘述的是一對男女如何從相愛、到走入婚姻之後的關係變化。在此劇中,強調的是愛情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各自對生活的想像的不同、也無法取得共識下,逐漸消磨愛意,最後變得疏離。

  這齣戲在空間配置上與劇情內容互相搭配:男性的空間是辦公室,藉此顯示男主角的埋首工作;女性空間是散亂的化妝間,點出女主角對浪漫愛情與婚禮的想像是失落與破碎的;兩個空間之間是共同相處的客廳,是男女雙方相互交流與確認關係的生活空間。然而在空間中的敘事內容上,共同生活空間的客廳兩人並未取得交集,甚至在此空間的相處中因為確認行程、確認什麼是愛、對婚姻與財富的想像等日常生活中不斷消耗,造成各自退回屬於自己的空間,形塑出人(及與之相應的空間)的疏離感。而這種性別空間與日常空間的構築與敘事,也是本次演出中應用得相當出色的作品。

  然而回到表現形式上,此劇的情節建立在角色的自我敘事、而少情節鋪陳,反而成為演員/角色的喃喃自語,對於觀者而言,並不利於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亦不易產生情感的投射,反而形成理念先行的議題討論。這點會是編劇需要留意之處。

 

《孤獨討論課(一)》:孤獨究竟是什麼?

  《孤獨討論課(一)》是透過課堂外的日常生活感受進行辨析的劇作,藉此點出每個人對孤獨的定義、孤獨感的源頭、如何面對孤獨等不同的觀點與因應之道,藉此形成「討論」,辨析出孤獨的種種樣態。

  在此劇作中,從同學關係中拓展出室友、愛戀、姊妹等人際組合,分別梳理出各自的孤獨感究竟為何,並在最後的討論中表述自己生活中的孤獨意象。然而也正如劇中所呈現的,孤獨的定義很廣,也形成開放性的討論,反而難以聚焦在單一論題上進行深刻討論,而只能是各自訴說自己的孤獨感──但參與討論的人能夠了解他人的感受,形成每個人都是主體、卻無從深入到各自內心的世界中,是這場討論課的「發現彼此」成為空缺。當然,這樣的開放討論也或許是出於此為第一部作品,未來可能還有續作以強化論述,但若以本次演出的情形來看,實則無法聚焦主題。

  此外,劇中的人際組合都有值得各自成為深入探討的主題,然而最終則集中在室友變成姊妹相認的內容上,但姊妹的疏離、如何相認、為何相認,種種疑惑,在劇中並未被完整的展演,劇情的連貫上也缺乏邏輯性,這點將會是編劇者需要再仔細斟酌之處。

 

  在演員的表演上,雖然都還是學生,表現上難免生嫩,卻可看出排練的成果在實際演出中的呈現,此點已是值得鼓勵。但部分細節上,仍有待演員們未來的調適。如中山戲劇系在進行自我揭露時,或許是出於太接近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直接面對觀眾的停頓點時偶有尷尬之色;中正中文系在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上相對而言較放不開,若有多一些表情變化,或許可在詮釋角色情感時更為生動。

  整體而言,三校所推出的作品都有其特色、也試圖表述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感的見解,這點也展現出各校對於戲劇編創、演員培養、舞台美術的累積成果。固然演員的養成需要長久的時間積累、劇本也考驗著編劇對生活的體驗與文筆,除了對於孤獨感的詮釋集中於溝通與日常生活外,應可試圖思考孤獨之於當代人還可以有何種意義,從而擴大此議題的討論。

  再從表演藝術人才的培育上來說,過去參加見花開劇展的多是戲劇系的學生,今年首見中文系,如此對照,反而可見系所對於表演藝術人才培育資源上的多寡與影響,更可見不同環境下培養過程的不易。而劇團除了給予公開展演空間與機會外,還能夠給予校園內部的學生何種協助與支持,或也是阮劇團未來思考可以如何深耕之處。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