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崑曲「蓬瀛新韻-春情難遣」年度公演
Author: author name張鈺琪, 2020年10月07日 15時50分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跨領域研究所
有鑑於崑劇係以折子戲之演出替代了全本戲,形成崑劇表演藝術之轉折點,開啟崑劇藝術之新頁,透過一出戲,實現演員及觀眾的傳承,並達到崑曲傳承之目的而蔚為佳話。崑曲有一套成熟的美學程式,水袖動作、步伐、唱腔等表演方式,以最美的形式呈現中國最深的情感。大量的傳統劇目折子戲盛行於崑劇舞臺,舉凡廣場、戲館等,因此折子戲的演出方式使崑劇活動能夠延續迄今。蓬瀛曲集於2020年8月9日在大稻程戲苑之年度公演,上半場即以〈春香鬧學〉開場,炒熱了滿場的氣氛,其後則以〈拾畫叫畫〉續之,為上半場畫下休止符。下半場則以喬小青夜讀〈牡丹亭〉之《療妒羹‧題曲》延續《牡丹亭》話題,為下半場開場,而終於《玉簪記.情挑》一折。
蓋《牡丹亭》可謂湯顯祖之曠世巨作,其「上薄風、騷,下奪屈,可與實甫《西廂》交勝」。從而,男女愛情則係歷代劇作之重要內函。按湯顯祖筆下之柳夢梅,係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之傲骨書生,自遠不止於儒雅俊秀之「夢中情人」;復觀之杜麗娘執著與痴狂的愛,乃奠基於柳夢梅係一值得珍愛之人。
就人物性格分析,戲曲的「腳色」是一種符號,演員擔任某種腳色來扮飾劇中人物。對於劇中人物來說,「腳色」象徵人物的類型和性質;對於演員來說,「腳色」說明其所應該具備的藝術造詣和在劇團中的地位。蓋生,是男子的通稱,故戲曲中用「生」作為男性腳色的名稱。本劇中柳夢梅係該《牡丹亭.拾畫叫畫》一折之「生」腳,潘必正則係《玉簪記.情挑》之「生」腳。反觀旦之分化,正旦與貼旦、小旦分工,元雜劇之正旦和南戲之旦皆係女主腳之泛稱,貼旦與小旦則係副腳。旦,係各種戲曲的女主腳,傳奇中的「旦」大都扮演與「生」相配的女主腳,《牡丹亭》之杜麗娘係閣千金,故由小旦扮之,惟春香係杜麗娘之貼身婢女,是為貼旦,本劇中《牡丹亭‧鬧學》一折係以貼旦春香及老生陳最良為主;複觀之《療妒羮.題曲》之喬小青與《玉簪記.情挑》之陳妙常,是為旦腳。
蓋崑曲表演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而演員與觀眾可謂舞臺表演中當下的主體,戲曲演員融合色藝、身段、唱腔、行當之表演藝術,無非要以最美的藝術呈現於觀眾眼前。「身段」係指表演者運用肢體語言將曲辭中的意境「做」出來,故身段乃依存於唱曲之中,「做」之中有情意傳達、有容態展現,情態之中亦自有波瀾。如何在邊唱邊做之中,展現演員轉腔、換字時之音色、口法及其聲情神態,正係身段藝術之所在。從而,一出戲之評賞自當宏觀其整體性,在若大的舞台上能否抓住全場觀眾之目光,乃致關重要。本劇中男女主腳之唱念身段及戲之靈魂,自當不愧於「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之崑曲藝術。
崑曲藝術已蔚為一種文化現象,所展現之「美」與「情」,讓觀眾願意走進劇院,感受經典,親近中華傳統文化,同時締造傳承的契機,成功地藉由崑曲之精典折子戲,激起渠等對美的嚮往與熱情,並接軌崑曲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為藝術繼命,讓文化吐輝。「蓬瀛曲集」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保有崑曲抽象的寫意,彌補崑曲的斷層,進而成就崑曲的薪傳,體現了崑曲演員之傳承,並培育崑曲觀眾,著實為崑曲更趨完善的發展盡了莫大的努力,觀眾經過文化儀式的洗禮,亦得獲取心靈的提升與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