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傳統戲曲的跨界與運用—《李爾在此》
分享 | 瀏覽數: 289

傳統戲曲的跨界與運用—《李爾在此》

Author: 李鈺靚, 2020年10月16日 11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李爾在此》

      傳統戲曲發展至今,因社會生活型態日新月異,現代藝術形式變化多元,傳統戲曲深受並非唯一、亦無必要的現實衝擊,導致傳統戲曲式微,觀賞人口嚴重流失,前衛的藝術思維侵略傳統藝術的內斂特質。因為時代環境改變,京劇的演出日趨精緻化,表演藝術一直不斷在求新求變,所以有許多劇團也勇於創新、改革。除了保持部分傳統元素,更大膽加入更多元的藝術成分,力求新穎,做為突破。

     《李爾在此》這個作品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從小學五年級進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習,一直以來都是學習傳統的京劇,不論是在劇情或是音樂上的呈現,但隨著世代的變化,越來越多創新的新編戲也開始在舞台上演出,但就算是新編戲也大多是劇情上、服裝上,或是樂隊伴奏上的改變,第一次看到整齣戲只有一位演員要扮演十個角色,有李爾王、弄人、狗、李爾王的三個女兒、瞎子葛羅斯特、私生子愛德蒙、瘋漢愛德佳以及吳興國老師自己,在京劇這個這麼程式化的表演中,能精確掌握不同行當之間的身段與唱腔,真的非常的不容易,對於第一次看到如此創新的演出,讓我感覺到特別的驚嘆與佩服,也可以看得出老師是經過多少年的練習與研究才能做出這個作品。整齣戲共為三幕,分別為〈戲〉、〈弄〉、〈人〉,感覺主要的劇情是在於角色內心的描述,劇情也不是整個《李爾王》的劇本完整的呈現,一段一段的演出呈現有一種短篇故事結合在一起的感覺,而這三個字也讓我覺得能夠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像是〈戲,弄人〉或是〈戲弄,人〉,其實不管是甚麼組合都讓我有種戲如人生想法,那要怎麼組合這三個字就看每個人不同的解讀是甚麼了。

       第一幕主要都是著重在李爾王這個角色,其中可以看到吳興國老師所扮演的李爾王一個人在舞台上回想著過去的往事,有時正常有時瘋癲,一直抱著自己的「鞋子」喊「孩子」,其實一開始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一直把鞋子喊成孩子?但經由老師的解釋才知道,原來在京劇的台詞中鞋子就叫孩子,而李爾王一方面懊悔趕走了坦率直言的小女兒麗雅,一邊怪罪自己聽了另外兩位女兒麗娥和麗甘的讒言把財產都分給她們,讓自己有家歸不得,只能在外流浪,也回想起以前和小女兒一起採花的甜蜜時光,但很快的他發現這一切都回不去了,便整個情緒爆發,開始對觀眾席大喊: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李爾,在這個部分加入了與觀眾互動的表演形式,這些在傳統的京劇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老師運用了西方劇場的表演模式,這也是一個非常創新的表演形式。在第一幕中可以充分地看到老師詮釋出李爾王內心的呈現,既憤怒又懊悔。並在一段燈光閃爍後吳興國老師開始說:「我回來了,我還是以前的我、現在的我,和以後的我。我回到我的本質。這個突破比出家還高貴。」後來便開始把身上的戲服一件一件的脫掉,也把臉上的妝全部都抹掉,最後在一鞠躬後場燈全暗的結束。其中在舞台上的布景也擺脫了傳統京劇的一桌二椅,用了四根石柱當背景,而最後在燈光與音效製造出雷電交加的瞬間把石柱推倒,也成了第二幕的布景,變成了一個山洞。

       第二幕一開始上來了一個小花臉的角色說:人老時不如養條狗作伴,好過孤苦伶仃過活好,在諷刺李爾王誤聽了兩個女兒們的讒言後所得到的惡果。正當我在思考這個角色是誰時,他就說了:我是李爾養的一條狗!看到這邊讓我很是驚訝,怎麼會有狗的角色現在舞台上!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所學習的京劇,很少會有動物的出現,就算有可能也不會有太多的戲份,像:《白蛇傳》裡面的〈盜仙草〉雖然有鶴仙童、鹿仙童,但主要的演出都是在出手的部分,其他的戲份並不多,又或是《武松打虎》中的老虎,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可以把動物擬人化到這麼真實的時候就讓我覺得非常的特別,後來老師便扮演起李爾王在準備分財產給三個女兒時的情景,演著大女兒麗娥、二女兒麗甘是如何的阿諛奉承的想得到父親的家產,但因小女兒麗雅不善於阿諛奉承而被李爾王給趕出家門,看著老師直接在舞台上扮上了三個女兒的角色,分別為不同的旦行,也是在傳統戲曲中不可能會出現的,傳統戲曲中,雖然也會有依角色需要在舞台上進行換衣服或是脫衣服的動作,但在我學習京劇的這些年,都還沒看到過可以直接在舞台上從一個角色變換成另一個角色,而且還是從動物變成女人,雖然說可能在裝扮上沒辦法做到很精緻,但是也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了,後來場景一變,吳興國老師變成了私生子愛德蒙,說著他是如何欺騙父親得到家產,又是如何把父親變成一個瞎子並趕出家門,說著他對父親的不滿,並欺騙弟弟要他離開家中,讓他在外流浪,而一瞬間又變成了瞎子葛羅斯特,說著自己很懊悔自己的視人不清,走著走著並遇到了愛德佳但因為他眼睛瞎了並沒有看見那就是他的兒子,葛羅斯特希望愛德佳帶他到一個面對大海的高山,這時原本當山洞的石柱又變成了懸崖,搭配上海邊的音效,以及吳興國老師的身段表現讓我的腦中直接浮現出在山上面對大海的畫面,尤其在這一段也是讓我內心最糾結的一段因為我看到了一位老父親內心最沉重的懊悔與悲傷,並在最後演葛羅斯特從山涯上跳下去。第二幕中可以看到老師從小花臉一直到青衣又到武生、老生…等等這些角色不斷的轉變而且是非常快速的在舞台上呈現出來,這對一個演員來說是一個多大的挑戰!而且只運用了簡單的道具、妝容,舞台布景再搭配上老師細緻的演出,真的非常吸引觀眾的視覺與感官,而且還要演出許多和自己所學的行當並不同的角色還能把角色的韻味表現得如此專業和自然真的也讓我很敬佩吳興國老師!

       第三幕也是全劇中最短的一幕,一開始的場景很昏暗,由兩名樂師在舞台上吹奏著蕭和打著鐃鈸,並在老師的獨白中在舞台上開始走位,一切的氣氛非常的沉重,並由吳興國老師說著:「我是誰?我是我,我愛我,我恨我…」的台詞,當樂師下台後老師在台上有一段的唱段,最後吳興國老師在舞台上,說了「是愛、是恨、是喜、是悲,冷眼看月,昇沉圓缺」就從舞台上掉了鋼索升上去了。這一幕跟前面的兩幕不一樣的地方是李爾王沒有出現了,台上的主角只有吳興國老師一個人,因為最後一幕是〈人〉,讓我在心中想,這一幕主要是想呈現的可能是吳興國老師內心的感受,或許是自己多年學戲的歷程,又或許是呈現出李爾王這部作品時內心的想法。

       在看完這部作品後,讓我對於新編京劇有了更多的想法,在《李爾在此》這部作品中,除了是新編京劇以外,還加入了許多西方的表演元素,像是第一幕的與觀眾互動,就跳脫了鏡框式舞台的框架,也與一般的新編京劇不同,而在劇中也減少許多唱段的部分,大多以口白的方式呈現,這跟西方的舞台劇就非常的相似,再搭配上不同的燈光效果、音響效果,不再是傳統的京劇樂隊伴奏,也加入了許多音效,這都是展現出這齣戲跨界的部分,整個演出形式都非常的新穎與特別,尤其在背景的運用也具有巧思,一個簡單的四根石柱可做出山洞、山涯,而這個部分保留了一點傳統戲曲寫意的部分,可是又不像傳統戲曲如此的寫意,再看完整齣劇後,讓我開始思考在現在的社會風氣改變下,願意看戲曲的觀眾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必須做出改變,雖然現在有許多表演都說是新編、跨界,但我覺得大多只有劇本上或是服裝上的改變,並沒有像《李爾在此》這麼的全面以及實驗性很強的一個專業演出,所以我們應該多從不同領域與表演方式進行改變,而我能夠如何運用我所學多年的傳統京劇去與不同領域或是不同文化的表演做結合?因為我本身是學戲曲伴奏的,所以我想最快也是最容易的地方就是從音樂伴奏開始著手,可以來想想是否能做出什麼不同的跨界運用帶給新編京劇不一樣的呈現,可能我們再來可以用電音的音樂、電玩的配樂、或是古典樂來搭配京劇,我想這也會是一個新的跨界,有可能為傳統戲曲帶來不同的呈現或是成為一股新的風潮。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