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桃園《廟後G8當代藝術展》
分享 | 瀏覽數: 1140

桃園《廟後G8當代藝術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10月16日 17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城市整形—廟後G08|當代藝術展

  G8貌似影射髒話,但是其實是桃園大廟後方的捷運預定地編號,也就是說這是個關於都市因著捷運而拆建之間所帶來紋理改變的展覽,這樣的改變其實不該只是公部門的冰冷數字成長,畢竟工程是為人們所服務,而這些紋理都是人們在都市中所累積的,所謂的都市認同其實就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文化也是如此;年輕藝術家面對這樣的改變,不必然是反對拆除或是贊成捷運的二分法,藝術家們可能更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市民如何面對此一改變並留下回應,進而成為討論的起點。

  916日到1018日,由桃園桃托邦藝文聯盟主辦的「城市整形」,主辦單位稱之為"一場桃園城的術前文化行動",共包括了《尋找永和市場文史展》、《廟後G8當代藝術展》、《反正我住這 – 被捷運撞到來論壇|公民論壇講座 》、《老城誰的城|社區實境探索遊戲 》與《街遊季-達人帶路旅行計劃:桃園場來到<城市整形>》共五個相關活動。由徐琬婷蔡奕勳擔任策展人的廟後G8當代藝術展》邀請高登輝、劉文琪蔡奕勳林家禾黃至正五位藝術家,分別在"只是光影"、"43巷藝文公寓"與"小鹿文具所"三個地方展出。

  對參展藝術家們來說,這可能是個不那麼藝術圈的展覽,或者說預期來看展的觀眾並非藝術圈內人為主的展覽,三個展場都不是白盒子,一個文具行的附設展場與兩個咖啡店,更直接的是這個展覽是一個大型活動中的活動之一而已,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藝術家們不管在血緣上是否在地,至少都透過與當地居民的連結與互動來完成作品,整個展覽其實只是最後的文件呈現,更重要的是那些在當地的行為與累積。

(上圖由劉文琪提供)

  例如劉文琪的作品「轉轉繁華高麗菜」,出看好似虛無的兩個阿嬤在市場中互相拋接高麗菜直到菜葉盡失,在拋接的過程中兩位老人的對話盡是日常,也帶著點市場攤商的幽默與默契,藝術家透過拋接的行為具象化相關的人們在這個即將拆除的永和市場中所累積的,但是也如高麗菜葉一般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消耗;兩位阿嬤虛無的行為是在永和市場進行,對於當地人來說,這可能並不只是虛無,而是那些曾經在此去過冰宮約會或是排隊等著看電影的記憶空間,記憶都是虛無的嗎?其實人們不正是透過記憶才知道自己是誰的嗎?藝術家的提問最終還是要由當地人如兩位阿嬤來思考自己內心的答案。

  而持續以同樣創作方式來關心不同市場拆遷的蔡奕勳,其「市場大家-永和市場」的形式延續過去以封鎖線封鎖待拆市場的方式,並透過攝影影像與空間裝置來回應空間與人的關係,在這次的版本裡,多加了垂直水平儀器的投射線,那些線條是標準,是工程的基礎,但是卻同時也是框架,那些封鎖線似乎預現了待拆市場的未來,長期關注桃園舊市區的蔡奕勳,其作品大多與市區紋理再現有關,並非一昧強調拆與留的兩極,反而透過時間積累與調度來強調人的痕跡,進而指涉歷史與人的處境等。

  當代藝術的解放性格,很容易讓藝術家以議題為主題,但是這類的作品將會在哪裡發生作用呢?並非白盒子就無效,而是有沒有意識的去面對作品與空間的關係,畢竟基地性或者說與空間對話本來也就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特性;當藝術家以創作來擴充議題的可能性時,透過這樣的基底,藝術同時也被擴充、被理解,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慢慢打破某個我們一直有意見的場域迴路。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