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被打趴的自由?《酒鬥!條通水泥競技派對〈此處與彼處〉格鬥舞台
分享 | 瀏覽數: 537

被打趴的自由?《酒鬥!條通水泥競技派對〈此處與彼處〉格鬥舞台

Author: 濕地|venue, 2020年12月06日 16時24分

評論的展演: 濕地 Wet Base 實驗劇場

文/楊智翔
圖/熊世翔提供

演出名稱:2020 濕地 Wet Base實驗劇場《酒鬥!條通水泥競技派對〈此處與彼處〉格鬥舞台》
演出單位:熊世翔
演出場次:2020年11月27日(五)20:00
演出地點:濕地|venue 5F

今年冬季是冷或暖的極端氣候話題似乎略被新冠肺炎全球新一波的低溫疫情給搶焦,但臺灣因防疫有成,許多產業於下半年已開始回暖復甦,特別是週週爭鳴的劇場界,幾乎將上半年沒演完的戲一口氣傾倒至下半年,塞滿全臺劇場空間,各式於戶外環境展演的節目、藝術節亦從中突圍,站穩「非密閉空間」相對安全的優勢位置。儘管如此,近日逐漸成長的境外移入個案數,不免令人擔憂,那把新一波的疫情烈焰是否可能為逐漸鬆懈的臺灣日常重燃隔離的無常。

於疫情日日瞬息萬變的背景之下,入選第三屆濕地Wet Base實驗劇場計畫的熊世翔,試圖將「隔離」非比尋常的時空概念與實踐經驗進行拆解、交疊,探究真實與虛假之間,現代社會的權力結構關係。他所提出的《此處與彼處》實驗創作計畫主要分為兩階段:前期發展,於國家兩廳院「不(只)在劇場」徵件計畫中發表線上直播演出《重返隔離房》,訪談幾位具實際隔離經驗者,將其口述聲音疊覆直播片段,畫面則交錯疊加一位舞者即時直播互動與重現過去待在隔離房內的事件(身體訓練、靜靜等待、睡覺等),分別以「隔離行動綱領I、II、III」稱之,為期三小時。第二階段,即為本文欲側重書寫的對象,於濕地|venue五樓所呈現的《酒鬥!條通水泥競技派對〈此處與彼處〉格鬥舞台》,約略一小時之現場演出。

如前所述,當前臺灣滿溢的劇場節目與各式活動不僅需要搶焦,更要搶客,《此處與彼處》劇場實驗計畫在冠上酒水、格鬥、派對、舞台等聲色濃烈的字眼後,遂成為一種行銷上支配關係的展演手段,呼應現代都市人在尋求刺激、快感、慾望的超速過程,必然具備優勢的關鍵字眼:沉悶了大半年,周末夜晚誰不想來喝上一杯鬆一下呢?然而,暢快是有條件的,一如對自由的註解。演出現場區隔有至少三處物理空間:自由酒吧、水泥競技場、水泥人世界。進入自由酒吧需要入場費(演出票券),渴望暢飲現場Shane的調酒需要另外花錢,或也可憑眼光與運氣下注水泥人,連環下注三次皆獲勝的貴賓(現場表演者對觀眾的稱謂)即可免費獲得一杯。反之,只要有一次失誤錯選,那麼後面的競技賽事打得再烈似乎也無關痛癢。炒熱氣氛之餘,主持人不斷推送「有錢就能任性、有錢就是真自由」的洗腦價值觀,呼籲貴賓儘快掏錢買酒,並以言語冷嘲熱諷被監禁在水泥人世界,只得於水泥競技場戰得冠軍,進而取得自由酒吧入場門票的那群所謂最骯髒、可憐的底層人們。顯然,自由、權力與空間是本作核心的命題。

不論有無親身經歷,隔離話題冷卻後,「自由」該如何書寫對這個時代的多數人皆複雜了許多,我們理解也看見,如今全球化發展於劇烈加速度以降,掌握大部分財富的少數人確實宰制了全球權力重心的分配原則。從新冠疫情的角度來看,更可說:隔離與否,取決於你究竟握有多少金錢。要是財富不足以支付跨國旅費,哪有主動被隔離的機會?願意接受隔離,也意味著有能力期待,並為通往更美好的未來作準備。反之,缺乏財富的地方與人民(如作品中的水泥人),同時也欠缺供給充分衛生、醫療等條件的機會,致病率相對較高,那麼是否被隔離便成為無從選擇的非自願性結果,亦如水泥人世界一樣,所處環境本身早已被區隔開來。

作品裡,「酒水」成為眾人追求、還魂自由的物質,不只是水泥人格鬥的終極目的,更是貴賓朝思暮想的身體解禁金鑰。在熱血沸騰的格鬥現場,熊世翔所安排的兩處空間(自由酒吧、水泥競技場)開放所有觀眾任意移動,酒吧另設有競技場即時投影,不在現場亦可觀賽,然而若欲下注則須返回酒吧才行。往返兩處的意志看似自由,卻可觀察到,絕大多數人仍只買單肉搏現場,影像空間所存在的酒吧僅為可有可無的第三空間。換句話說,危險、極限、挑逗、血腥、暴力等慾望的追求,將自由下意識地拋諸腦後,成為內心深層渴望的表露,空間中的短程移動(自由酒吧、水泥競技場相距不遠)在意義上於是銳減,身體與自由兩者事實上已全然被囚禁入更大一層的權力結構中,也就是握有酒水(財富)等同於掌握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價值觀。觀眾叫囂越是激情,越暴露出其深陷自由陷阱的迴圈。在此必須讚賞競技現場拳拳到位的擬真格鬥肢體(當孤獨的總和與粉嶺志維以刀與黃瓜近身搏鬥揮砍時,一度捏把冷汗),足以擰出觀眾在真實與虛偽之間(作為觀眾觀看與作為貴賓下注的雙重身分),對「快感」永遠不嫌多的心態。願意被關入水泥樓房自嗨,贏得了酒水,卻被自由奴役,你說,究竟被隔離的是誰?又是誰隔離了誰?

相當可惜,作品拋出了當前對「隔離」更宏觀的解讀與反諷後,末段卻虎頭蛇尾。孤獨的總和最終贏得勝利抵達自由酒吧的處理方式過於草率(輕鬆地和觀眾走同樣的路徑),最後一席獲勝感言也說得七零八落(是否格鬥完呼吸未調整回來刻意為之不得而知),強硬植入的語句也未能與情境銜接(如他提到尼采曾說:恐懼和停住不動是危險的等)。甚至在最後釋放所有水泥人到自由酒吧、狂暴跳起甩頭舞作,並牽引所有觀眾到競技場持塑膠棒互毆等調度,氛圍十分破碎凌亂。如何校準角色被釋放的心理動機與其層次,以扣回本作著眼於隔離、自由與空間議題的處理,是作品尚能持續琢磨的部分。此外,現場無所不在的性別議題於談論身體自由、空間隔離的競技台上竟無一席之地(或可說忽略不談),也許創作團隊可進一步思索,是否和自由之間的距離,尚未抵達已然可想像的位置?以及,從疫情出發的作品,關於防疫措施有否任何更加精進的方式?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