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編舞者之創作思想基礎
Author: 張鈺琪, 2020年12月11日 17時28分
淺談編舞者之創作思想基礎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跨領域研究所 撰文者:張鈺琪
無論是如何優秀的舞蹈家,在養成的過程中都必定承受著許多的壓力,在歷經時代更迭後的創作過程中,亦無法遠離原鄉的地方性。以身體做為創作的起點,用熱情來克服挫折與限制,最後自信自在地面對自己,這是屬於自己的驕傲。
一、民間舞蹈家的創作啟示
按民間舞蹈家及舞蹈能手(舞蹈創作者)係民間舞蹈文化傳承之主體,其貢獻乃不容小覬。舞蹈家之原創精神,係編舞者思路之泉源。舉凡:傣族民間舞蹈家毛相所創作的“孔雀舞”即為經典代表作。
傣族的孔“雀舞係”流傳於雲南一帶,係盛大節日如做擺(功德法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道具舞蹈。昔日“孔雀舞”表演展者乃以男子為之,體現小乘佛教濃郁的宗教色彩。惟龐大道具之改良,至零道具的使用,加速了“孔雀舞”的發展,相對提升了傣族民間舞蹈的藝術水平。
準此,傣族文化生活的發展、宗教觀念的變化,可自道具改良的過程窥之一二,從而使表演者能夠發揮舞技,塑造生動的孔雀形象。職是之故,“孔雀舞”的道具繁重,限制了表演,而輕便的道具卻可呈現孔雀漫步林間、水邊嬉戲、飛跑追逐、展翅飛翔等內容,特別是孔雀的「開屏抖翅」係最精彩的呈現。由於各種舞姿、動態都需靠足夠的臂力和手腕功夫,而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從而,民間出現了搭配孔雀舞的「鼓語」和規範性動作與藝術性程式的專業舞者,提升了表演的水平。
按50年代,毛相成為專業的舞蹈演員後,利用至各地展演的機會,學習其它民族舞蹈之長,從而大膽地去掉面具與道具的使用,可謂開啟“孔雀舞”的新紀元。除去面具與道具後的舞者,其舞姿造型、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神尤為重要,於是她汲取漢族舞蹈的眼神及豐富的面部表情。
為了體現孔雀定睛凝視的特徵,毛相苦練不眨眼之功夫,並將傣族拳術中動作融合於孔雀舞中,將孔雀舞升華為舞台藝術,係開啟無道具孔雀舞之先驅,對於孔雀舞的發展影響甚遠。“孔雀舞”象徵孔雀的「手型」、「造型」已成為傣族民間舞蹈典型的文化符號。
二、別具匠心的藝術升華
編舞者和舞者們的實踐是將傳承與發展民間舞蹈提升至舞台藝術的重要步驟。編舞者將民間素材提升為舞台演出的民間舞,其作法有三:
1.保存原有形式和風格特點,突出編導個人之意想,使之具有時代精神
地秧歌《跑驢》即係民間舞蹈家給專業舞蹈工作者帶來的啟示與成果,從而河北秧歌成為眾多舞團學習的舞碼。
舉凡50年代湧現的優秀民間舞蹈作品,如《荷花燈》《花鼓燈》《採茶撲蝶》;朝鮮族《扇舞》、蒙古族《盅碗舞》、彝(ㄧˊ)族《阿細跳月》等,多取材於原民間舞蹈的基礎上,輔以道具及技巧性和藝術性的加強,而塑造出舞蹈的新型象。
山東、遼寧一帶的“花鼓舞”經專業舞團加工、發展成男子群舞《花鼓舞》。編舞者將原擊鼓的「鼓穗」加長至三尺,增添了擊鼓的難度,卻發展了各式擊鼓的技巧。
2.以民間舞蹈中的素材為基礎
將民間舞蹈之素材,結合民族日常生活中富有時代精神之動態形象,同時賦予編舞者對於該民族之熱愛與期望,而形成舞蹈的新面貌。諸如蒙古族的《鄂爾多斯》、彝族的《快樂的囉嗦》等均屬之。
3.編舞者的思想與創作:
以單一的民族或地區的民間舞蹈,嘗試不同的創作手法,提練和塑造理想中的舞蹈形象。EX:傣族舞蹈家編創的《水》,塑造傣族少女的形象,描繪傣族人民的村寨生活。運用朝鮮族的民間舞蹈素材,以獨舞形式創作《殘春》,表達編舞者進入壯年後,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等。編舞者以系列舞蹈的形式,在舞蹈晚會上以一個主題的方式呈現完美的藝術效果。
近年來,運用民間舞蹈素材,反映民族性、時代性的優秀舞蹈不計其數,為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提供了眾多成功的案例。將中國風格與民族文化色彩之教材與創作為主流,融合教材與教學方式的多元性、舞蹈創作手法與節目型態的多樣化,係開拓民間舞蹈文化領域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