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________ 」的時代
Author: 孫詩萱, 2021年01月08日 22時21分
評論的展演: 當代購物體驗製造機
這個展覽的入場處放上了自1960年代到2010年代台灣的經濟現象敘述。
它敘述2000年是追求個人化品味的年代,在2000年前的生活其實我完全無從比較,畢竟我2001年才出生的。追求個人化品味的一個很基本的例子就是社群網站跟電商的興起。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我媽媽帶我辦了一個Yahoo奇摩部落格,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部落格幾乎是我當時人生的一半精華。我那時候很喜歡動漫,在部落格上認識了很多很厲害的二創者。
而它敘述2010後,是一個注重群眾參與和品質的時代,例如募資平台的出現、Pinkoi等等。其實包括這個展本身就是非常focus在體驗設計的一個展,但我覺得這個展所呈現體驗跟2010年的群眾參與不太一樣,2010年敘述的比較像是群眾在一個第三人視角的方向去評測、去決定是否參與投資等等。
第一個展區在走到盡頭的時候,會看見最後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2020 [ ]的時代」。我自己想的答案是體驗經濟的時代,就跟這個展一樣,我覺得未來2020的趨勢就是讓群眾在第一人視角參與活動,現在已經有很多的藝文活動是這樣子進行了。
「當商品成為乘載故事的容器,
成本與定價不再有血緣關係,
消費者買的已不只是商品,
但你有想過自己買的是什麼嗎?」
當代購物不只是為了生存,更為了生活,
「設計」看到了更多生活上的需求,也讓商品愈來愈難分類。
「如何讓錢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
「如何讓錢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我目前的人生中最大的兩個興趣(同時也是最花錢的兩個興趣)是追星跟
文具。在這兩個領域消費的同時,幾乎每次都是巨款投入XD,但同時拿到
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所以至少我覺得我在這個題目的作答方面
應該是做得滿好的(笑)。
(甚至喜歡文具到在文具店打工一年多了還沒辭職,時薪還只有158)
/
「在商品中找到態度的投射,身份與認同的象徵。」
在下一個展區,主辦單位提供了黃色的點點貼紙,請我們貼在我們覺得符合自己消費型態的塑膠簾子上。其實有好幾個我都心有戚戚焉,但說明上只准我們貼一個,我就貼了這個簾子上。
最近對於這個敘述滿有感觸的,因為我很喜歡紫色,也常常穿紫色,最近發生的情況就是我一不穿紫色,有些同學甚至沒辦法第一眼認出我。
而且所謂的「角色經濟」在我身上也是滿顯著的,意思就是我只要確定有喜歡某一個角色,每次出商品都只會買那個角色的,甚至多到身邊的人看到那個角色就會想起來我喜歡他。
消費這回事對我來說真的佔了生活一大部分,他某種程度打造了現在我的形象。用文字去闡述這件事好像有點可怕,感覺好像自己的核心被商品吃掉了一樣。
/
「我的購物觀 - 相稱性66.7% 忠誠感33.3%」
進到測驗購物觀的展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鐵架放著一個一個小紙盒,上面寫著各式各樣不一樣的廣告詞,展覽邀請我們選我們喜歡的廣告詞條碼貼在自己的購物籃中,完成後掃描,他會顯示你的消費習性。
我覺得還滿準的!因為相稱性講的是「我買的不只是商品,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忠誠感是對特定的種類有忠誠感,其實就跟我前面貼的簾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我覺得這兩個也是我的擇偶標準,哈哈)
/
「小數據」
最後一個展區是展示了這次合作的店家經營的模式,透過小數據的收集抓住客人的心。
這跟我之前閱讀的一本書講的事情是一樣的「監控資本主義」,只是這個展覽用的是商家的角度去敘述,講起來就沒有這麼可怕了。
實際上,像Google這樣的引擎會搜集我們的資料,雖然他們說這是為了更加客製化的目標,但有時候他們不只會販售給對消費者或者說群眾有利的商家。
所以其實我覺得小數據是一個一體兩面的東西,我一開始的想法是,只要不在網路上提供隱私的資料就好了,但在這個可謂完全沒有隱私的時代,這件事情是很難達成的。
/
這個展覽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小很多,我花不到20分鐘就細看完了。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文化意涵更多的展覽,但我覺得它比較站在店家的角度去製作,因為我看完整體覺得有一種在鼓勵消費的感覺XD
但是整個展覽的視覺非常的乾淨俐落,有一種Noritake的感覺(一個日本插畫家),是逛起來很輕鬆,不會被太多文字淹沒的展覽,整體來說我是喜歡的。
(這個平台的系統,有點不太優,不小心重複發了很多次,甚至沒發到個人頁面,不小心洗版非常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