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匯宇—女性的復仇
Author: 吳姵蓁, 2021年01月10日 10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女性的復仇
電影是一種傳達訊息的媒介,是當時社會氛圍的投射。在解嚴前的台灣出現了具有女性復仇題材的相關電影,如《女性的復仇》、《殺夫》、《瘋狂女煞星》等等的作品,這些電影的主旨幾乎都是同一種模式:女性在遭遇到身體上的侵害與暴力之後,轉而向那些男性復仇等的情節。而這些強暴-復仇的模式最早來自於十三世紀描述父親在得知女兒被三個牧羊人強暴之後為她展開復仇,便是強暴復仇電影的原形。當時的美國先掀起了關於強暴復仇等具有女性色彩的電影,可以看做是女性主義的崛起。而台灣在1980年代,壓抑的社會氛圍、解嚴前的肅殺氣氛、以及本身接觸的中華文化,文化思想與政治環境等等的這些因素都讓這些電影的存在變得極其微妙,人們不斷的壓抑自己卻也激起了內心的慾望,這些電影在人類欲望與社會氛圍反覆試探。在市場上果然激起了水花,內容也日漸腥羶,引起政府的關注:下令停止拍攝、一些拷貝也被銷毀。而這樣電影的出現伴隨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還有《婦女新知》的出現,使得女性議題被廣泛討論,讓大家開始正視一些女性社會問題。而大家也在因為台灣當時在世界上的政治角色以及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而感到焦慮,進而透過這些電影發洩,在當時也有台灣解放的意味在。
這次看的《女性的復仇》正試著有一些其他的視角與元素傳達當年的壓抑環境。在介紹單上,女性的復仇這部作品被定義為「補拍」,同時加入一點嶄新的、不一樣的詮釋方式,但我更願意稱這部作品是一種「再造」。現今社會因受國際環境與社會氛圍逐漸平穩開放,開始能夠接受關於性角色、性幻想、多元性別的議題。而這部作品再展現多樣性與壓抑氣氛上,做為觀看者的我能感受到。以下是我自己在觀看這部作品的一些想法:在一開始看的時候我不太確定哪裡是這部作品的開頭與結尾,所有的描述都是隱晦不明講的,一群女人走在街上、拿著球棒走進地下室,展開打鬥,打鬥的最後定格在一位女性高舉著刀而他胸前躺著一位男人,然後一位男性的頭顱被放置在女性的兩腿之間,緩慢的流著血液。畫面帶到一男一女然後慢慢的移轉到四個女人與一位躺著的人身上,鏡頭慢慢聚焦到女性的陰道,而那裡是一個女生被綑綁而身旁站著四個穿著正式服裝、有點像是警察角色的男人,他們看起來有點像日本警察因為他們頭上的標誌。接著是一個塑膠布,背後感覺像是站著一個復仇角色的女性,接著音樂突然驟變,從規律的節奏變成有點詭異氣氛的一位女孩的臉上,與他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男一女,而他們喘著氣,我在想他們是否正在進行一場性行為,而且是不對等的,兩位女生的臉上始終懷著恐懼,而男生雖然一開始喘著氣但是最後露出了暗示高潮的表情。被我列為轉場待機的是一個又一個相框組成的無限黑洞,好像在暗示對這些女性來說,今天就算完成了這一場復仇,最後卻還是會受到整個社會規範,對它們來說這是復仇,建築在無限延續的自身苦痛一般。
我覺得男性與女性的角色,在《女性的復仇》這部作品中是非常奇妙的。在先前閱讀關於性關於厭女的文章中,他提到厭女男性在看待女性與性行為是非常矛盾的,他們認為女性必須是在他們底下的,或是在進行性行為時他們是在一個「性主體」的位置,而女性只是依附於他們底下的「性客體」,但是卻又需要「性客體」來確認自己的「能力」,而強暴的行為也能從這個理論上找到根據,這個疑問在很多社會都不可解,但人們卻已經習慣這樣的社會架構。《女性的復仇》的復仇中沒有很明確的強暴片段,朱利安說這部作品是去脈絡化的,而這些是為何我找不到開頭與結尾的一個因素,因為大多數的場景都是以一個象徵碎片給觀看者拼湊,就像者這部作品裡從未出現強暴片段,但在觀看的當下即能明白女性為何而復仇,可以藉由頭顱擺放位置、鏡頭由女性的陰道進入等等的去做推想。
另外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段有提到,藝術家以一些嶄新的視角與手法去再造這部作品。中間作為女性開腿的人就是藝術家本人,在黑暗中夜行的女人們也混著男生,這些都是對於現今多元性別的一種再詮釋。而藝術家運用現今科技Deepfake換臉技術將其一位藝術表演者換成台灣女星陸小芬,而陸小芬便是1980年代女性復仇電影《瘋狂女煞星》的女主角,這個點子我覺得超厲害,感覺就像是今天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與歷史對話的一種方式。
在五道裝置底下,其實對於時而相同時而不同的觀看視角有很大的影響,讓觀看者反覆觀看有什麼先前沒注意到的點,和先前的白水給我的感受一樣,藝術家在描述男女關係或多元角色是隱晦又大膽的,以藝術表達高潮,表達愉悅,在之中也放入多元性別角色的議題,使對話內容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