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Re:play 操/演現場》
分享 | 瀏覽數: 163

《Re:play 操/演現場》

Author: 鄭淳瀞, 2021年01月13日 14時00分

評論的展演: Re:play 操/演現場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0的年度展覽「Re:Play 操/演現場」,延續了機構和客座策展人共同築構的策展方式,以「現場藝術」為主題的探討,透過臨場的體驗讓人們對於自身、對於世界,以多元的方式,去解讀和分析甚至更為深入的探索。「Re:Play 操/演現場」由三位不同背景的策展人共同規劃,分為了三個子題,以三種不同的現場藝術形式,讓觀者能夠親身體驗、解讀以及經歷。嘗試讓彼此相互競爭與媒合。期望這些豐富的經驗,能讓博物館與劇場等,這些藝文展演空間的既定框架,被打碎,並且相互融合,從中尋找適合的展演形貌與可能性,呈現獨屬於當代藝術擁有的表現方式。

  由莊偉慈策畫的「展演現場」,主要呈現的是,當代藝術跨越界線,追求突破時空侷限的表現力。邀請不同藝術家以重演、重述等再現方式,欲與觀眾共同探究「敘事」的複雜層次,以及讓日常生活陌生化,翻轉對於空總園區的想像。

  而王柏偉的「檔案現場」,所關注的主題是回朔到90年代的身體形象,解嚴後的台灣,其社會氛圍和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以及透過身體形象的重現,會成為甚麼樣的藝術景觀。

  林人中的「推衍現場」,是將動態的創作過程的概念,以集體參與的工作坊方式呈現。由三場的動態計畫,和現場裝置組成,欲探討關於排練、重演的能動性。邀請不同身份的表演者,演繹身體實驗、女權與性別等議題,以理解集體排演的實踐和它的可能性。

  《No.103》是「展演現場」中,王德瑜的作品,透過雙環結構的封閉空間,利用肯特管親身體驗聲波的共振和干涉。聲波是一項需要透過介質傳遞的看不見能量,觀者還未發覺聲波的存在,便已經成為了介質,在空間中與之共振。當進入一片漆黑的雙環空間時,也許我們不一定能明確感受到自身的變化,但這項改變早已是正在發生的事實,這樣的一項認知是非常有趣的。也能了解到,人除了五感有較為敏銳的感知,對於身體內在的體驗反而是較為遲鈍的。透過這樣的再現方式,我們也能夠明瞭到,以不同手法解釋一項理論、原理甚至一個話題,都有可能成為一項非常困難的課題。而也許人們,應該多加嘗試以不同感官接觸事物,以及體認,增加對於自身身體的理解,以及活化各種思考邏輯的聯結。讓「學習」,不再受到五感的侷限。

  在「檔案現場」此主題的展演空間,紀錄、整理了許多九零年代中,許多的表演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和生命歷程。於戒嚴時期受到的壓抑與限制,在解嚴之後,就有多大的反彈,臺灣從原本封閉的社會中解放,人們開始探尋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定位,找尋自我價值。國外早已經歷這樣的過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和想法,而臺灣的人們,好似海綿一般吸收著,並想從中找到自我的意義位於何處,以及專屬於我們的價值為何。九零年代的表演藝術家們,以表演的方式,提出他們的疑問,並且用他們肢體,試圖回應與創造解答。經由整理,展場中便能夠順著脈絡看見,他們曾經的徬徨,與不斷地實驗著各種嘗試。也許從中,他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也許,他們找尋不到因而殞落;也許他們仍舊追尋著關於自身的意義,在這個不斷流轉的世界當中。

  《回製(原2001年「山喬菌宏如何重複我的藝術」計畫》,為高俊宏重製了九零年代末到2000年代的行為藝術。而主旨從過去的「身體與國家體制的抗衡」轉移成「自身的存在狀態與外在環境的關聯」。如同對九零年代提出疑問,並且與過去產生對話,思考不同時代下的個體狀態與現場藝術間的關係。透過重製的方式,梳理過去,詮釋現在,結合兩者,便能觀察到其相異與相同之處,賦予更為深層的寓意。

  「做」,是一切的開端,當我們開始嘗試,有所作為,才會產生更多提問,擁有更多想法。倘若我們始終是一位旁觀者,那些經驗也不會成為我們自身的養分。回顧、體驗,與親身經歷,是我們找尋自我過程的方式之一。我們也正在定位自我的價值,也在探尋「當代」還有甚麼樣的可能性,如何打破陳舊的規則,找到自己,並且由內往外了解這個世界,而不再是被動接收外界傳遞的資訊。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也是一輩子的追求。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