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看當代藝術表現手法
Author: 孫保元, 2021年01月14日 22時28分
評論的展演: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在觀賞當代的藝術作品時,可以很輕易地透過屬於我們現代的文化脈絡去做出解讀,而過去的人在觀賞過去的藝術作品亦如是。如同Baxandall提出的「時代之眼」概念,也就是某一時期獨特的觀看方式。
要以時代之眼觀看某特定時代的藝術文本,他必須先了解當時的社會與特殊慣例、依循著更廣泛的文化對藝術品做判斷、和藝術家之間也得有共同的基本視覺語彙,如此判讀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
由此,觀者接近一幅圖畫時,他們獨特的認知風格會對作品做出不一樣的解釋,而套技巧與習慣是由社會文化影響的工具,此即由時代之眼解釋的觀者、社會、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
而我認為「強烈對比」可以充分代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
這樣的理解和想法源自於:觀展時我發現幾乎所有作品的共通點就是「強烈對比」。顏色、型態、內容等,幾乎所有作品都如藝術與社會一書中提到的例子【Edouard Manet,草地上的午餐】一作有著相似的特點:藝術家們正追求著強烈的對比效果使有膽識的群眾注目。而腥羶色霸佔媒體的當代最不乏有膽識的閱聽者,每個人都在尋找重口味的作品,清湯掛麵早已不是當代人的口味。即使有一部分人傾向喜歡類似以日本為代表那樣極簡主義的風格,這種現象的背後卻也映照著某些對於風格強烈的作品的厭倦,在某方面同時驗證了強烈對比風格當道的現況。
以國際藝術博覽會中我看到的諸多作品為例
- 蕭逸玫老師作品中只使用藍橘兩色進行創作。
- 細看代表恐懼與魅惑的梅杜莎畫作後,發現是由可愛的小熊與小貓圖案組成。
- 可樂王老師的插畫作品中看見原應是自然中的生物,卻用機器板金的構造呈現。
- 盧昉老師的現代人物與古典畫風的衝突更是經典的例子。
- 觀展的過程中很明顯地感受到各種強烈對比正抓住觀眾的眼睛。且這樣的呈現方式可以很成功並順利地引導閱聽者的視線聚焦,我想這在藝術的傳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令人感到矛盾、不和諧的元素使觀眾感受到一種衝突感。
此手法呼應到了藝術與社會書中提到的一種分析:「某些和悅入耳的和諧音行長一套常規,構成音樂,當音樂不如預期和諧時會使聽者產生一種衝突感,他們將持續等待不和諧音的結束。」而在畫作中是沒有結束的,沒有任何一個指揮家站在前面告訴我們樂章到此為止。我發現大多數觀者就靜靜地看著畫作中那些衝突、強烈對比的部分,直到他們分心或選擇接受,這樣的觀看才稍微告了個段落,這就是衝突感為當代台灣觀眾帶來的某種特別的體驗。
在雕塑中也是如此,如大衛像那樣被定義為和諧、完美的作品在當代可能並不如一個比例扭曲、表情奇異的作品吸引人。我在展覽中看見了一個無表情的大人臉孔、以極其短的肢體做出一種類似撲向觀者的型態那樣的作品。它的姿態甚至令人感到有點不適,而其對比也足夠強烈以吸引當代台灣群眾。
也許我們在觀看作品時並沒有注意到其使用了「強烈對比」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從以上的整理和探討中發現了很多當代的藝術作品其實或多或少都有著這樣的呈現手法。運用對比可以很輕易地凸顯風格並強調重點,卻也很容易被作品和藝術家安排好的印象帶走,而少了一些個人的解讀。也許在下次觀看作品時試著留意著這點,可以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