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2020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01_LOVE 愛情數據》
分享 | 瀏覽數: 214

2020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01_LOVE 愛情數據》

Author: 李汶諭, 2021年01月14日 23時04分

評論展演: 2020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01_LOVE 愛情數據》

 

  《01_LOVE 愛情數據》作為2020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的主題,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四號倉庫帶給我們一場對科技、愛情的、與關於某些真相的探索體驗,並從這之中拋出各種議題讓人省思。以下將從一些作品中進行討論與回顧:

 

《雙心 DOUBLE HEART

  Plastique Fantastique的《雙心》是進入展場後第一個體驗的作品,個人認為這件作品的表現形式非常浪漫:它必須由兩個人共同體驗,在一個除彼此以外再無他人的空間下,聆聽彼此的心跳聲,充氣裝置內用較深的洋紅色包裹著體驗者,就像在一顆巨大的心臟裡頭一樣。在這件作品中,民眾的參與使他們也成為創作者,彼此的心跳與參與的過程也成為作品的一部份,民眾的參與使這件作品更臻完整。裝置藉由感測體驗者的心跳,將其播放並放大之,在裝置外的其他觀者也聽得見這股聲音,是有點讓人害羞又新奇的體驗裝置。

  而被播出的心跳又帶點回音,以及隨著心率變換快慢的節奏,浪漫之餘也讓人思考其背後意涵:人們共有的最原始的聲音與韻律,以及現代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性跟連結為何。

 

 

《約會交易商 THE DATING BROKERS

  《約會交易商》是一件非常具有批判意味的作品。其中利用的數據都是真實從約會網站取得,藝術家Joana MOLL與一非營利組織一起向約會網站購買大量的約會資料,這些使用者資料從很公開至極為私密的訊息都有:國籍、性別、電子郵件、使用者名稱,更隱私的甚至連身體特徵與長相照片、性取向等等都收錄在其中,但這些資料卻有許多筆都是未經過使用者授權的,也就是說,很多人甚至不曉得自己的資料出現在約會網站上,那麼問題來了,是誰在買賣這些資料呢?

  這件作品不但揭露了這件真相,也展現科技無處不在的監控、網站背後第三方的操作與所謂「人類剩餘」的交易等這些數位時代下,涉及人類道德及權益、隱私面臨挑戰的重要問題;在監控資本主義的觀點下,人類被視為資源剩餘,這意味著資本家可能將人類的權益、情感與企業道德拋諸腦後,我們被看作一樣一樣的數據來源,讓這些企業家盡情汲取我們身上的資訊。

 

《中間男女 Man and Woman In The Middle

  Lauren Lee MCCARTHY與Kyle MCDONALD的作品《中間男女》探討之議題與上件作品相似,作品中引用一術語「中間人攻擊」(man-in-the-middle attack),只在人之間的對話中,有第三方(攻擊者)秘密轉發並且可能會扭曲兩端通訊,讓對話的雙方誤以為自己正在與對方直接對話;作品中假設中間人攻擊系統,進而攻擊對話雙方之關係,作品中假設的兩位攻擊人:中間女(勞倫)與中間男(凱爾)皆可在這串對話中,在接受/傳送訊息時修改內容、回覆訊息而非轉發或修改等等。而這件作品由手機介面呈現,並附有紙本資訊,上面密密麻麻的訊息是對話的編碼字符,觀者從紙本介質中看到實際上「第三方」是如何在對話中介入,觸碰這些文字訊息,在一串對話串中這樣的動作又進行多少次?而單看手機介面的話,卻只能看到兩個人在對話,無法看見這「第三方」的攻擊甚至蹤跡。

  我們以為透過手機是在與對方進行零距離的私密對話,實則不然,雙方的溝通在這樣的狀態下仍是同步/即時的嗎?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關係在數位介入的時代下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質變?

 

  許哲豪的《娛寐樂園 The Fools Eden》,利用新聞般的影像畫面呈現了現代常見的網路狂歡現象,現代有些論點會說:大敘事已然衰退,小敘事的時代轉而來臨。許多信息、文字或甚至人物,被人們已過度誇大的修飾來看待,這些過分形塑的結果就是:任何大大小小的事都會引起一陣激烈但短暫的狂熱,甚至衍伸出其他社會不曾面臨過的問題如:影像的盜用、來源的真實性與智慧財產及作品的任意搬遷使用等等。Johanna BRUCKNER在《分子性愛 Molecular Sex》中透過人類與非人類一連串親密糾纏的影像畫面,探討科技與愛情、人類與動物(或其他生命體)連結的可能性。李亦凡的錄像作品《Rewiring》則用遊戲畫面中常見的奇怪動作,反覆的單人對白重複一樣的話,試圖探索人類在科技技術誕生以來,是如何以自身身體經驗去設計遊戲中控制身體的方式與數位畫面中人體行為的模式,又或者反之,是科技的技術限制等等因素改變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理解程度。

 

  這場展覽帶給我的體驗,就像真的在網路上進行一場探索一樣,充滿新奇有趣的刺激事物,但其中又有些批判性的、很犀利的真相,例如數據以及生活中那些以往難以察覺的事實,藉由藝術家的轉譯,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彷彿平時的生活被看透了一樣。覺得新鮮之餘又有些不安的感覺,我們如何在這樣充斥著數位治理的世界中,保有自己的主體性跟隱私,確立好彼此之間親密,但仍保有界限的安全關係?或者說要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下,享有便利、快速與資訊的透明化,就必須犧牲自己的某些權利呢?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看完展覽後,值得每一個處在這樣的時代下的人去深深思考並觀察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