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Play 操/演現場 臺灣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
Author: 顏沛晴, 2021年01月15日 16時23分
策展人莊偉慈、王柏偉與林人中依照不同的身份背景,將「Re:Play」的展覽分為三個part,分別代表著現場藝術在非典型機構運作的實踐-展演現場、臺灣原生脈絡的對照-檔案現場,以及國際經驗的輸入與實驗-推衍現場。呈現了空總以多策展人的組織方式與觀眾進行對話。
在「檔案現場」的部分,為了呼應90年代的政治性,在黨禁報禁以及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們需要以激進的手法或是具批判與獨特性的行為模式,來得到媒體的關注。因此將這些現場的情形與身體的互動,以檔案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而在「展演現場」中,操演性則是將想要探討的議題,以藝術表演的方式來探究其意義,讓觀眾以視覺化的方式重新定義其認知。「推衍現場」的部分以開放公眾一同參與創作過程的方式,讓藝術創作變成一種集體合作的過程。
「換景」為何采柔和黃思農的作品,主要為探討空間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在此空間中有許多根高聳的柱子,有些是可推移的,有些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旁邊則有倒數計時,每隔一段特定的時間都會發出聲響。柱子是一種空間中非常重要的象徵,它代表了每個建築物的開始,不論是任何形式的建築,都是依靠柱子來撐起整體,也代表了空間的意義,因為在通信分隊展演空間,此為以前空軍總司令部的基地,擁有許多歷史脈絡的象徵,紀載了歷史的痕跡。而在此空間中我們可以任意的移動柱子,拼湊出不一樣的空間,當我們停止移動的瞬間
,柱子就會變成此空間中乘載記憶的里程碑,代表著此時此刻我們與空間的關係,但時間依然繼續在走,所以我們任何動作都將會成為過往的一個記憶,這也提醒了我們就算是任何的緊急狀態,也無法躲避持續往下的過程。在這樣不斷換景的過程中,是一種開始也是一種結束,當我們悼亡舊的逝去,同時也是迎接新的開始,我們可以將生活的各種狀態在同一時間呈現出不一樣的空間型式,不論是任何記憶,都可以像在拼湊任何碎片一般,組成一本回憶錄。這種不斷換景與再造的過程,為一種新的敘事手法,不再是以口述的方式記錄一切,我們可以用空間的變化重現當時的狀態。
在王德瑜的作品中,希望以極簡單的媒材來探索聲音的存在感,來思考人與空間的存在意義與狀態。讓觀眾行走在一片由布所建構出的黑暗空間中,搭配不同頻率的聲音,藉由聽覺去意識到變化,並感受各種抽象或具象的場景,我們可以自己重新建構一個空間,再打破它,不斷的持續循環,來體會觀賞者、藝術家與空間互動的不同姿態。
另外,蘇匯宇的作品《The White Waters》邀請臺北扮裝皇后社群的Popcorn與IG知名創作者鐘苡綾一銅演出,並以田啟元導演的《白水》、《水滸傳》為本,探討了性別議題的關係,並以三面尺寸各異的銀幕結合環繞的聲音技術的方式,加上噴霧機營造出來白水氛圍。畫面從一開始雙方平靜的各站一方對峙,似乎在壓抑著各自的慾望,也因為受到自身裝扮與角色的束縛,他們必須維持道德倫理所要求的規範,後來畫面中的人物開始有了交集,從開始的試探,到後來的觸碰,慢慢地到之後的親密接觸,他們跨出了一開始的界線,重新審視原來所堅持的道德觀,讓情慾和認同的結構重新敞開。在這個作品中,探討了死亡、暴力、疾病、性等意象,究竟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這些議題呢?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究竟又該如何取捨呢?或是這些思想可能有許多的共同點…這也是作品背後很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