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城市中的空間 Open House Taipei
分享 | 瀏覽數: 221

城市中的空間 Open House Taipei

Author: 陳妮妮, 2021年01月15日 16時35分

評論的展演: 打開台北 Open House Taipei

Open House

Open House 是全球重要的建築美學探索活動,1992年由倫敦一群專業建築師發起,經過近30年的發展和串連,如今已有包括:紐約、墨爾本、米蘭、維也納、耶路撒冷等超過40個國際城市加入。

每年在固定的幾天,以往不對外開放、或得付費參觀的城市空間和建築場所,都會統統打開,讓大家盡情探索自己的城市空間。

除了主辦單位提供的導覽資訊,每年還有許多部落客和旅遊寫手,義務為觀光客撰寫私房路線和攻略密笈,並且融入許多商業行銷資源和周邊活動巧思,比方以慢跑形式導覽的Open House跑者團,或是騎著單車瀏覽城市美景的特殊路線。

以去年9月的Open House London為例,便獲得超過800處城市空間響應,吸引約80萬名參訪者,成為該城最熱鬧的地方盛事之一。

(內容節錄自https://www.beautimode.com/article/content/87878/

打開台北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在正式取得英國倫敦官方授權後,於2020年11月28日至11月29日的48小時中,以「全民參與」的精神,「免費開放」隱藏於大台北都市中的72個空間,讓大家深入淺出的認識台北,了解建構台北日常生活的秘密,並期望由點狀出發,串連成帶狀、擴及至網狀的影響力,由下而上串接專業者與常民,讓大家都有機會成為參與形塑台北建成環境的重要推手。

在開放的空間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地方,有如台北晶華酒店、雄獅集團內湖總部等大財團的空間,也有像司法院、台北捷運行控中心等公營單位,以及如台北山屋、堺建築等私人工作室和事務所都在這次開放的範疇內,除了這些類型之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獨特的空間供民眾參觀、認識。

城市中的故事

在這次打開台北的72個開放點中,我分別走訪了松山文創園區的藝巷空間及大安區的古風小白屋,在這些地方,我看見了隱身在台北這個大城市中,充滿故事與溫度的角落。

藝巷空間

日治時期起建的松山菸廠,設計參考先進的「工業村」概念,廠內附設完整的福利設施,從育嬰室、福利社、餐廳到醫護室,兼顧員工多方需求與福利。位於今松山文創園區製菸工廠西南向一樓的「藝巷空間」(原醫護室),正是照顧員工健康的重要處所。參觀時,導覽大哥以現今的台積電幸福企業來比喻過去的松山菸廠,這樣今昔幸福企業的比對,讓來訪的人們會心一笑。

醫護室為製菸工廠唯一有對外獨立出入口的空間,其內有眾多 2~5 坪大的小型房間,均有特殊用途;曾配置手術室、外科、內科室、大廳、藥局、休息室、醫師室、檢查室等等,常駐醫師一名,護理師兩名,提供菸廠員工診療服務。醫護室保存完善,後經重新整頓命名為「藝巷空間」,十餘間 2~5 坪隔間錯落,入內一如穿梭巷弄,頗具層次。

除了做為松山菸廠的醫護室外,這個空間也曾經是松山文創園區的辦公區域,到近半年來才逐漸被做為展演空間,舉辦如台北藝穗節、特展和職人市集等活動。隨著時代的變遷,物理上的空間格局雖然始終如一,對於人們的意義卻不斷地在轉變,在轉變的同時,過去的故事並未凋零消逝,反而是被保存了下來,為空間的生命增添了底蘊,並且用不一樣的姿態再現新生。這裡的歷史故事,不只是松菸老員工的記憶,更是搭起空間與時間的橋樑,讓這個空間的過去,與現在的我們產生連結。

古風小白屋

「古風小白屋」是雲和街與泰順街街角的一棟白色兩層樓的鐵皮屋,座落於臺北市大安區古風里,原本是一處軍方的閒置鐵皮屋。社區於2012年開始因面臨師大商圈發展與住宅區寧靜環境的地方衝突,鄰里的和諧關係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孔憲娟里長邀集社區營造團隊集思廣益,期望藉此重新凝聚居民的情感與共識。當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曾推動「雲和小客廳」專案,因計畫告一段落,原本協力社區經營的團隊亦將面臨撤出與否的抉擇;然而許多社區居民不捨這份得來不易的社區情誼,眼見許多令人感動的社區新動力將無法延續,包括社區廚藝交換、學習種菜、堆肥培養、手作技藝傳承等,因而催生了「古風小白屋」的出現。

沒有半點古典風味的小倉庫,放滿各式各樣的維修工具,包括電鑽、鐵錘、鋸子、鏍銯、變壓器、砂磨機、磨砂盤、各種砂紙等等,幾百呎的空間,今天雖被各種工具,以及待修的家具填滿,但「古風小白屋」(下稱小白屋)最初並不是為了做維修或環保工作,而是為了解決社區問題而起。

隱身大安區巷弄中的古風小白屋是社區居民的修理站,幾百呎的空間內放滿各式各樣的維修工具,包括電鑽、鐵錘、鋸子、鏍銯、變壓器、砂磨機、磨砂盤、各種砂紙等等,許多居民會拿著家裡壞掉的東西前來,一同在小白屋研究、討論對策。

這樣的空間,除了讓大家的物品能夠延續生命,也促成了許多的對話與交流,讓社區居民間的情感更加緊密。

我們與城市的關係

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北市民,雖然居住在此也已經20年,但其實我對台北的認識並不深,一切的知識僅停留於那些大型的、主流的景點和場館。藉由這次打開台北的活動,我看見了台北不同的樣貌,透過藝巷空間和古風小白屋兩地,我看見了空間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創造意義,也看見了社區居民如何發揮創意於空間,並且賦予新生。每天於城市中穿梭的我們,對於城市的瞭解有多少?城市與我們關係又是甚麼?參與完這次的活動後,我不禁這麼反問自己。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